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哑夫养成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县女娲祭典-燕秦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县女娲祭典-燕秦文化
女娲祭典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童年禁恋。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庙会时期是女娲信仰习俗集中展现的时候,主要有拴娃娃、开锁等生育习俗;问病求医、求平安等求吉避凶习俗;坐夜、撒米面等敬奉女娲习俗;及与女娲有关的岁时节庆、婚姻习俗等。
2006年5月20日,女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城西10公里的古中皇山上建有娲皇宫,占地面积550亩,主要建筑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等,分为山上和山下两组,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
女娲是华夏人类的始祖。65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娲皇宫附近的清漳河沿岸就有汉族先民繁衍生息,后迁到山上抗洪治水,设坛祭祀彼得二世,繁衍人类。后人在此修建庙宇混沌星辰诀,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隋菲菲老公,道教和佛教建筑并存,成为女娲文化的物质依托。
史料记载
涉县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1]。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民间祭祀、祈禳还愿、进香朝拜、神话传说、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 《楚辞·天问》 、 《礼记》 、 《史记》 、 《山海经·大荒西经》 、 《淮南子·览冥训》 、清朝嘉庆 《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涉县临清漳河下游之北岸,古为沙侯国,汉始置沙县哑夫养成记,后汉因两岸人民徒步涉漳水,改名涉县。至魏到北齐时均为临水县,隶属相州魏郡,娲皇宫即在涉县城西北10公里唐王峧沟的凤凰山上。西汉时称古中皇山,相传,女娲就是在这里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汉代《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释小虎,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立,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又载:"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抛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近代发展
建国后,民间朝拜延续不断,"文革"期间,娲皇宫庙会被当作封建迷信而禁锢,致使千年古刹销声隐迹,无人问津,横遭冷落寂寞,娲皇古建、石刻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女娲文化的很多内容和形式也濒临失传。1978年改革开放后,娲皇宫庙会开始复苏,逐渐恢复了往日盛况,民间祭祀规模浩大,八方香客云集于此,祭祀形式丰富多彩,女娲文化又得以延续,并得到有力保护。县委、县政府对文物古建十分重视,每年拨专款对娲皇古建进行抢救性修复,1996年11月20日,娲皇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明清时期已有公祭,清嘉庆《涉县志》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坌集"。但形式、内容都已失传。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政府主导下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公祭女娲大典,恢复了政府公祭。以上措施对丰厚凝重、博大精深的女娲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传承、弘扬作用。
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
"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家喻户晓。女娲在神话传说里是一个蛇身人首的女神。《补本纪o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日希女"三峡房市网。《说文》十二说:"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亦称娲皇、女皇、阴帝、神媒,风姓,与伏羲同母,史书记载女娲的主要事迹有补天立极、抟土造人、化生孕育人类、制笙簧,帮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华夏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又被称为人类的始祖--"女娲娘娘"。
相传女娲生于成纪,据《辞海》等权威著作记载,古成纪即今天的秦安陇城镇一带。陇城是关陇重镇,此地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凤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星象仪罗马音,葬于风茔,这些地方均在陇城镇东侧附近。在风沟的半崖上,有一个很深的女娲洞,洞道一缩一放呈葫芦状,传说女娲在此洞中诞生,或说女娲曾在此洞中生活过,亦有说女娲在此洞中修行过。陇城镇还有一眼泉水,世称"龙泉",建有一处"龙泉井"陈寿亭原型,此井神秘之处在于一年四季无论天气阴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变,从不枯竭,传说当年女娲就是汲此泉水,抟士造人。
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权夺利而发生战争卡纳耶娃,战败的共工无处撒气,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人类饱受苦难。善良的女娲神,看着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去补天。
女娲文化
女娲和伏羲一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春秋繁露》中载"雨不霁,祭女娲"。女娲作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历来都享受着国家和汉族民间的祭祀和供奉。
女娲的神话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汉族民间祭祀(上社)、祈禳还愿、进香朝拜、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此为"天穿节"。现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河北涉县都会在中皇山的娲皇宫举行庙会,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
位于涉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娲皇宫,坐落在中皇山的悬崖峭壁上,始建于北齐超级黄金右眼,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是专为祭祀女娲而兴建的,也是国内奉祀女娲的建筑规模最早的古建筑宗立勇。后经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增建,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面积350亩,房屋建筑135间,历代碑刻75处。全部建筑分山下、山上两部分,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各组建筑布局均依山就势,匠心独运,涵摄了山川之钟秀与古建之精华,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自古就有"蓬壶仙境"之美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之日。是时,不仅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人前来朝拜,广东、福建也有人前来寻根。本地四周的村也组织起十道村社,为庙会锦上添花。这十道社中白纬芬,弹音村的奶奶社为头道社,亦称龙头社。四方之客人先到弹音村行客拜过,葛洧吟然后到娲皇宫朝拜。在村里香耆、社首的指挥下,组织戏班、娱乐班、武术班等,十道社合计起来千人之众,使祭祀娲皇宫圣母的活动成为盛景。
这种集中的民间祭祀时间,又称"摆舍"、"值社"、"上社",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政府公祭。清嘉庆《涉县志》记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位神诞日贺满姑,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纷集。"这表明从清朝就已有公祭,至清末由于战乱而中断,基本内容、形式、范围已濒临失传。
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娲传说及与其有关的婚嫁、生育、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民俗构成了奇特的汉族传统文化现象。涉县的许多村名、地名都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管有关,磨盘村与女娲造人有关等。
女娲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涉县为中心的河北邯郸、山西晋东南及河南安阳等地区。当地人民群众至今在生活方式、各种礼仪、婚嫁、生育、庆典、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女娲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女娲文化的影响早已经深入到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女娲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当地的生活习俗中找到联系。涉县的婚礼习俗中天天书吧,新娘要蒙红盖头,新郎则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这一习俗的起源就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有关。
全国供奉女娲的庙宇很多,但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祀奉建筑就是娲皇宫,至今到此朝拜者仍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女娲文化集人类生存文化、婚姻文化、生育文化等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令人惋惜的是,熟知女娲祭祀文化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许多祭祀形式急需传承,可惜的是,现今很多社首、香耆都年近古稀。
保护和弘扬女娲文化,对传承华夏文明、增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汉族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和宗教学的研究价值。现今女娲祭典日趋式微,民祭的道具、乐器及仪式过程只有几位老人还掌握详情,人生礼俗等内容不断淡化,急需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4 2018 05 09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