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假行僧吉他谱艺术品的金融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霁月斋艺术

艺术品的金融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霁月斋艺术

在讨论艺术的文化价值与金融价值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一些概念做范围约定。艺术一词在中文中有广义与狭义的概念之别,广义的“艺术”与哲学、神学、文学并列,囊括了视觉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也包括时间艺术——音乐,综合艺术——舞台表演艺术——戏剧等等,可谓包罗万象。而狭义的“艺术”概念特指艺术品,是艺术承载的具体物质形式,在传统中被概括为书画骨董。
艺术品的初始价值是伴随着其功能性状而存在的,古代艺术品的功能属性明显。上古艺术往往专属于世俗与教团特权阶层,偏重于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在中国,精致的陶瓷漆木生活用品、祭祀用的青铜器、佛教画塑造像皆属于此。由于这些器物的制作不计工本的追求“完美”,生产过程中人工损耗是巨大的。因此,可以说它们自被创造出来那一刻起就带有天然的、巨大的价值承载。
蕴含人的智慧与体能的艺术品,天然具有文化属性——复杂的技术、精湛的工艺、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人的文化诉求。文化价值同样也具有概念的广义和狭义范畴。今天对其定义,普遍的原则是广义上的文化价值是属于所有人共有的、抽象的、不能量化的。而具体到一件作品、一件物品的文化价值则是可以讨论和比较评定的。因此,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因其时代符号代表性,不但可以判断主次,甚至可以在流通过程中被定价、被量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与发展,艺术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有了商品价值。制作原材料、艺术家劳动、流通成本这些经济价值都在价格中得到了体现。同时,商品交易也促使骨董自身功能的性状转换,许多精美的作品完成了由实用-装饰品向“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的华美转身,最终成为今天人们眼中的艺术品。(它促进了这个转换过程)
伴随着物质生产效率的提高,教育的平民普及,满足精神消费渐渐成为普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可靠证据表明早在11-16世纪中国书画骨董交易就已经形成全国性市场,甚至影响远播域外。传统的具有实用功能物品转换成艺术品往往要经历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漫长时间,就是纯粹满足精神需求的欣赏品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市场公正的对待。
进入20世纪,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效率的提高速度远高于传统社会,剩余财富得以史无前例的爆炸式积累,教育的均等化普及使得现代人对艺术品精神消费的需求持续扩大,艺术品市场在发达经济体中,已经独立成为产业。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艺术品被吸纳进入现代金融体系,成为继贵金属,珠宝之后作为货币-财富保值最为重要的一个门类。伴随着现代金融产业的扩张,以及传统功能的弱化,艺术品的金融功能在不断的被放大。以至于在今天,艺术品除了承载传统的文化价值以外,金融保值功能,抵御货币超发带来的货币贬值风险成为了艺术品另一个重要特性。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现代艺术品的金融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其商品价值从属于自身的文化价值
因为艺术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所以艺术品的商品价值自然也就从属于所属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且文化价值是衡量艺术品商品价值的标尺。由于艺术品的存续生命非常久远,可以跨越不同时代。因此在衡量艺术品文化价值时,文化价值既需要同时代横向比较,更需要不同时代的纵向考量。每一件艺术品在文化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产生的时代文化、时代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品的商品价值是金融价值的基础价值,但艺术品的商品价值和金融价值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内涵也是不同的。艺术品的金融价值源于其投资价值,它严重依附于金融体系以及一个时间段内的经济大环境,如果金融体系崩溃,货币大幅度贬值,艺术品的金融价值就会消失。但是艺术品商品价值的含义不会变化。商品价值是基于材料加艺术家劳动而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的交换价值。假设货币体系崩溃,艺术品依然能和其他物品交换,在货币体系稳定的时候,商品价值又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综上所述,艺术品的金融价值既要考虑该艺术品当下的市场价值,更不能脱离艺术的文化价值。这一点对当代艺术更为重要,脱离文化价值的判断则是会使艺术品的金融价值投资承担巨大风险。
(二)艺术品金融属性在社会管理层面主要作用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剩余价值催生了金融业发展和资本全球扩张,同时也驱使贵金属、珠宝作为货币代用功能的提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贵金属的代币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比较近百年间黄金投资收益和艺术品投资收益,会发现后者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一直呈现超越甚至替代前者的发展趋势。
作为代币工具,贵金属、珠宝、艺术品在吸收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以其固有的“无用”特殊性,最大限度的不会影响到经济运行与民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源于资产-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目的,当剩余价值会转化为资本的形态,通过货币来进入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也会产生相同体量的副作用——资源错置、供需矛盾、产能无序扩张、经济要素成本快速增加,并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停滞。资本的逐利属性是贪婪的,甚至是投机性的,一旦资本逐利于民生领域,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影响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干预经济运行,甚至也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严重依赖于金融制造虚拟货币,当人造资本超出剩余价值的时候,金融体系无法收回超发的货币,将直接导致货币信用体系的整体贬值。因此,无论是盛世的骨董、还是乱世的黄金无不是起到了抵御货币价值波动的定海神针。现代社会,财富均衡还是政治理想,有产者才有资产保值的需求,合理的引导一部分剩余资产进入资产储备是社会管理者的明智选择。毕竟金融体系为提振经济发展而超发的货币,在不能与技术和效率完全匹配的状态下,不但不能制造社会价值,反而会伤及无产者的切身利益。假行僧吉他谱
艺术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信用稳定、良好的流动性,具有扮演资产抵押物的一切特性。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附加于艺术品身上的资本流动成本最低,也许只是所有权的更替便可顺利完成。
与单纯的贵金属生产相比,艺术与艺术品的生产受益面更为宽广。当全社会构建起一套完备的艺术与艺术品生产、流通与赞助体系时,受益者将远远超出艺术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国家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也将从中受益,乃至于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将获得普惠。以国家收藏为例,国立艺术机构可以扮演固化国民财富的角色,国有化的艺术品不再参与市场流通,势必会造成市场流通的艺术品总量在不断减少,物以稀为贵,必然带来价值提升,这等于在强化艺术品资产的金融保值功能。而另一面,透过艺术品国有化注入的流动性货币,不但可以赞助艺术生产新的能力与动力,间接地这些流动性会透过更多的层面回归经济生产基本部门,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体的国民经济。
(三)警惕金融化艺术品在现代社会价值体系中有脱离于文化价值的倾向
20世纪以来艺术品被吸纳进金融体系,追本溯源是抵御货币超发带来的贬值风险的保值工具,这也体现了艺术品金融价值的本质。艺术品金融化的过程,使得艺术品在短时间里呈现出,由普通精神消费商品向资产转化,甚至在金融体系内变成资本。从另一方面看,也使得艺术品不可避免的带上资本属性。由此,也带来新的问题:艺术品有脱离于文化价值的倾向,甚至被资本绑架。
金融化的艺术品承载上代币功能,不同于有价证券、黄金贵金属,因为它不仅有金融属性,还有文化属性。文化,是社会价值观最大的公约数,是人类能够达成共识的基础,也是社会可以达到如今这样繁荣稳定的核心。作为文化最重要的物质形式,即便在把艺术品当成货币等价物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艺术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不能只靠金钱和利润的驱动魏吉英。艺术品被纳入金融体系,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它的金融价值,而是在它赋予金融或多或少带上了文化的光环。理想的现代艺术品的文化价值是金融的逐利性和人性光辉之间的平衡,它让人们对于艺术真善美的追求既符合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要求,又帮助金融体系超越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和文化达成共识。因此可以说,艺术品的文化价值,是使得艺术品金融与众不同,且可以永保繁荣的关键。
如果艺术品的金融价值脱离文化价值,艺术品金融会承担很大的风险。以美国当代艺术为例。美国当代艺术品金融化创新无疑是成功的,但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美国的当代艺术晦涩难懂,轻视技术,重颠覆,杂糅观念与情绪,几近于不依靠阐释无法解读程度,这是严重文化边缘化、小众化、专家化价值取向。难以说是文化的成功。这种脱离于历史与文化继承的艺术审美体系和文化体系,一旦金融体系不稳定甚至崩溃,美国的当代艺术品就很有可能失去存在的价值。今天金融资本透过艺术品影响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能力是强大的,对艺术发展与风尚的走向影响更是强大的,有关艺术与金融价值、文化价值相互关系依然是一个需要所有参与者乃至全社会在实践中共同探索的话题。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212 2019 09 10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