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夏家三千金58往期回顾丨《中国画廊报》第六期郭西元专刊(中)-画廊传媒

往期回顾丨《中国画廊报》第六期郭西元专刊(中)-画廊传媒


09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名家之声

博大精深。——刘海粟题赠书法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郭西元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在大写意方面展露才华,创作与教学均有丰富经验……深得好评。——陈大羽
郭西元擅长写意花鸟、水墨山水,用笔洒脱豪放,在教育理论、绘画技法方面都独有见解。——宋文治
郭西元年龄不算大,有点大家气派啊!我的感觉他的思想是沉下来的,用笔比较慢,用笔讲究传统,用笔不甩,慢慢提着这个笔,画得是相当好的。他还有其他方面的修养、有论著、图章也刻得很有意思,文人画画得有力度、有技术、有难度、有功夫,我看他已经进入艺术比较高的境界。——刘勃舒
郭西元的画纯粹是文人画的特色。他特别把湿润的感觉画得好,雨后的水气、雾气画得特别好。有的画用笔很简,有点像潘天寿先生,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也不行,很精到。有的人一生画几十幅画,每幅画画一遍;有的人每幅画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每画一遍都是动脑子的,画得都是不同的,这才不得了!郭西元属于后者。二十一世纪,世界画坛将发生很大变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画家将以国际级大师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画坛,再过两代、三代可能会逐步实现。重要的是中国画家要重拾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这比什么都重要。二十一世纪国际级的绘画大师,应该出在中国。——冯远
郭西元是一位成熟的画家,他的画里充溢着文化精神和书卷气息,雅逸悠然、温润平和......带给人们的是难得的舒展、宁静和解脱。他的书法非常有特点,看上去不经意的表达一种状态,相当不错。篆刻也刻得好,很到家,有自己的品位。象西元这样努力多年,达到这样的高度,说明中国画、中国的大写意艺术前景还是光明的马子豪。他的作品中,明显感觉到画家有意识地追求心目中的目标,那是既古老、又新颖、既传统又现代、既写意又唯美的目标。观西元之画,如行山阴道上,美景应接不暇,西元正当盛年,美景无限当可预期也。——孙克
和郭西元接触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勤于理论思维,经常看到他发表的文章,看到西元先生非常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立精神,这非常难得。郭西元从齐白石、陈大羽这么一代代走来,容我轻率地把他和陈大羽比较,我觉得他的东西有更多中国文化的书卷气,也更加内敛一些,精神的东西更加纯化一些,画面呈现出来的是在淡中找变化,物象不张扬,用笔比较简练,可以看出他非常广泛深厚的文人画的修养。西元内在精神的丰富性,有着广泛的文化修养,有着这样高的功底,大写意的可能性又非常大,西元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王仲
郭西元是传统文脉的继承者,传统文化的欣赏者、守护者、发扬者,他已经具有相当丰厚的修养了,特别“诗、书、画、印”修养全面,诗见得不多,但是简单几句很有文思。画好,印最好。另外,他的聪明点在人物画、清供画里面,画中有画,这都说明他的聪明才智,“重屏棋会图”的智慧,别人没有这种脑子。他有着平常人少有的精明、聪明,淡墨、淡笔里面有枯笔,是淡而枯、淡而毛、淡而涩、淡而有味,是秀润而不是倾倒的,是润而苍厚。我想可能到了一定的火候,他到了我也跟着他在后面学点,“偷”两招,我也慢慢学一点。——刘曦林
我看西元的文章,他对于董其昌、青藤、八大,非常崇敬,非常崇拜。西元的画呢,我看比起他们来,比起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他们来,以他现在的情况,将来说不定超过他们。他能在深圳成立一个文人画研究所,是个创举,说明西元有振兴中国文化的意识。我看西元山水画也画得很好呢,那个山雨朦朦的、那个小船......西元又要弄画、又要弄书法、又要弄篆刻、又要弄诗文,再弄弄题跋,已经具备文人画的基本要素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火候,这些追求值得年轻一点的画家珍视,学习。——刘龙庭
我觉得郭西元的画,超凡脱俗、高洁不染、格调高雅,越仔细看越觉得文化意蕴越深。——王镛
郭西元先生的文人画,从董其昌这个路子一路走来,他坚守文人画的文脉是非常明确的,这尤其难能可贵。从这个方面看,郭西元先生对于传统文化、对于传统中国画、对于传统文人画地坚守,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他的这种“坚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他的作品本身,这个价值也超越了郭西元先生本人和他的作品本身。——梁江



10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腹有诗书气自华——郭西元的文人画艺术
■ 文/王树华
近年来,在书画艺术界有一种很奇特但似乎又是很自然的现象:每当谈到文人画,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起郭西元,每每提及郭西元,人们又会立即联想到文人画,郭西元成了文人画的符号。
郭西元,1947年生于山东诸城一书香门第,196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刘海粟、陈大羽大师,改革开放之初赴港游学数载,之后担任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当代领袖群伦的文人画大家。
文人画,顾名思义,文人墨客的画。属于中国绘画大范畴中精英阶层的画,多以山水、花鸟、人物、案头清供、生活场景为内容,来抒情言志、表现时代、针砭时弊,带有文人情趣,体现文人思想,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哲学性、抒情性。近代陈衡恪先生认为文人画须具备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据考证,文人画上可追溯到汉,启蒙于唐,酝酿发展于宋元,明清达到高峰。郭西元始终坚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追古开今”,特别注重在诗、书、画、印方面下苦功夫,孜孜求索,修养益深,开创了“入古出新”的当代文人画之路,其人、其画均达到了这个高度和境界,得到画坛前贤刘海粟、陈大羽、宋文治和同道刘大为、冯远、刘勃舒、邵大箴等高度评价,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追捧,尤其在东南亚、日本可谓一纸难求。
郭西元,为人举手投足间体现着文人气质,为画笔墨交融中蕴含着文人韵味,可谓超尘脱俗、高洁不染。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儒家讲“入世”,突出一个“仁”字,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读书人“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尤其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仁爱和谐。道家讲“出世”,突出一个“道”字,强调“道不远人”,要求到自然中去追求和谐,尤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讲“遁世”,突出一个“心”字,强调“以心传心”要求绕开尘世,回归自然,尤其提倡人与人自身即“人与人心”的和谐。正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这三者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构成中国人的完美人格方面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凡了解郭西元的人都知道,他理解和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捍卫中国艺术精神为己任,在传承弘扬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方面,不为“五斗米折腰”,耕耘了大半生,创造了新辉煌,做出了大贡献,处处表现出文人的家国情怀。凡读过郭西元书和文章的人都可以感知其“圣人书不敢不读,古人画不能不习”的思想基础,领悟其“兼收并蓄,以古开今”的哲学理论。凡看过郭西元画的人都可以看出其情景交融的文人情感和艺术境界,处处表现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敏锐的审美悟性、扎实的绘画功力。
近日,郭西元画了幅《著书图》,作品内容为一摞写完的稿子、一本未用的稿纸,另有一枝毛笔、一方砚台、一块黑墨,还有一杯清茶,乍一看空灵简约,再欣赏情趣盎然,细思量寓意深刻。我们平时观赏之,立刻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遇到困难和逆境,面对此画,同样会感受到“儒道兼综、显隐皆可”的释怀,得到超然和解脱……近来欣赏佳作,让我想起了宋徽宗选画家的故事。宋徽宗搞了个宫廷画院,经常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画家,命题都是让你用一句诗来作画,以此来考察作者的修养和意境。有一年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的在山上画座庙、也有的在山间画庙的一角,林林总总,结果都被淘汰,唯一入选的是只有一座山,山中有一小溪,溪边有一小和尚打水。因为画中有寺太直白,有和尚不一定就有寺,但有和尚打水必然有寺,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又一年出的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最后选中的是,竹林深处飘出一面带“酒”字的小旗百字令微情书。又有一年出的题目是《踏花归来马蹄香》,结果选中的根本没有马也没有花,只有四只马蹄子,两只蝴蝶围着马蹄子转,说明带回了花粉香。还有一年题目是《蝴蝶梦中家万里》,入选的苏武牧羊,枕根棍子睡觉,两只蝴蝶在他头顶飞。说明苏武作为汉朝出使匈奴的使臣,虽身陷囹圄,但仍不忘使命、思念家国,仕人的骨气和情怀跃然纸上。我感觉,郭西元的画与宋徽宗选中的画一样,都是意境深远、学养深厚、功夫超群,都具备了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饰的自然美……



11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文人画,讲究的是诗书画印兼备。郭西元在这方面不仅达到了“四项”全能和兼擅,而且功力十分深厚。我理解,所谓诗,主要是指画家的学养修为,并不是要求每一个画家都成为大诗人,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必须术业专攻,其他兼擅,样样第一是根本不可能的。郭西元著述颇丰,先后有《画家话语之中国画的气韵》、《笔墨的修炼》、《玩弄笔墨解》、《传统与临摹》、《长寿和文脉》、《归去来兮》等出版,可谓著作等身。这些涵养表现在绘画上,常常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画作题跋往往寥寥数语,似诗似书又似经,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回味无穷,这或许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流露。所谓书,是画家对书法艺术的掌握,因为“书画同源”、互为支撑。郭西元是中国书协会员,其实也是书法家,他的书法直追“二王”,笔法随意、自然、潇洒,结构严谨、醇厚、脱俗,章法奇险、平衡、和谐,书风美轮美奂、意境超然,自成一格,许多专业书家都难以企及。郭西元以书入画,其绘画佳作都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所以才与众不同。郭西元的画以水墨为主,用墨、用水、用笔、用纸、用情、用意、用景恰到好处,基本功相当了得,对此专家、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郭西元对印的掌握,不仅仅是在制印、用印上,而是把功夫用在对金文、石鼓文、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上,从中掌握汉字的演变历史,找出汉字美学变化规律,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审美艺术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和发展。总之,郭西元是真正的文化人、艺术家、传道者。
我给好多艺术界名人写过书画评论,唯一没有给郭西元写,原因无他。盖因其与众不同,是大家,我不敢写;盖因其艺术成就太高,又很低调,我无从下手;盖因其名气太大,立传作评者众多,我怕写不好。今天,又想起郭西元为人治学从艺,实属“情不自禁”,遂以文记之,表达仰慕敬重之情,祝愿先生人“书”俱老,成为经典。


12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编者按: 郭西元先生师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平尺之间,将写意的“大”呈现出来,本刊特意从郭先生作品之中,寻出几幅作品以清赏,或可与诸位共读其中的笔墨之趣与郭先生写意的“大”。
画外音:当我们丢掉了老祖宗文化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的文化正被这个世界所珍藏。
郭西元先生在此卷卷首题“神乎技也”四字,乃是一场超越千年的赞叹。这幅《宫中仕女图》相传为五代周文矩所作,但或许是南宋人的摹本更为确切,即使如此,郭先生也感叹其“技法高逸……白描人物画法叹为观止矣,何况千余年前之人之笔,真可谓鬼神助之。”只是可惜,“此画割为四截,分别藏于美国四家博物馆。”好东西都在别人家了,我们看到除了感叹一下,再摹写一遍,还能做什么。
画外音:《得神》一帧,则将墨分五色演绎的充分,从陶瓶的湿,茎叶的枯,花朵的润、花心的浓,至于陶瓶所用隶书笔法,全然应手而写,运用之妙,全在一心。看似简,可其中绘画之内容颇丰。
三张写意,全在一平尺余,而其中,笔法、墨法,乃至画者之心,都在不经意的小处见其“大”,这正是郭先生大写意的妙处啊!
12


13
中国画廊报 艺术原生态 2018年6月13日

画外音:《笔趣》一帧,在淡上见功夫。花朵淡墨点写,几笔写来,水墨在纸上自然伸展,不急不徐,全然一副悠然自开之态,虽独一枝,却有万千风采,淡而有味,更有八大之韻,难怪郭先生钤上“西元得意”,这份悠然的闲心廖景萱微博,就在这一朵花盛开的之时跃然纸上,所见花开不大,心却“大”。
《我是谁》
画外音:当今之势,物产丰沛,生活水准之高,或许确是中国近几百年来,甚至数千年来的高峰之时,而时代精神,在此鼓舞之下,也一派昂扬向上之态。日子好过了,却少了自省,更有人说,如今是最没必要来问这句“我是谁”,除了哲学家的玄思,学问家的“故作姿态”之外,这句“我是谁”出现的并不多。
然而,今天的我们,真的不需要常常自问“我是谁”吗?
我们的国家已在自问。当我们选择的“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思考我们这个时代在整个历史之中的位置。
我们的民族已在自问。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中,重新撷取其中的明珠,并让它们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焕发光芒,这就是民族的自我寻找。
而置身其中的我们,又何不将这一种自省置于生命的自觉之中,尤其在这新春将至,万象更新之时……
由此而再读郭先生《我是谁》,笔墨奔放而眼神迷离含混,是人的多面,亦是精神的多面。同以“我是谁”为题,其中固然有郭先生的哲学思辨,更是画者面对这个多面且快速变化世界的自省!


14
中国画廊报 永远的坚守 2018年6月13日
找回中国画的自信和自尊
■ 文/郭西元
这些年我们很忙,忙着“中西融合”,忙着“和世界接轨”……可是忙来忙去,回头一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个“中国”不见了。
“中国画”这个称谓,是近百年来面对“西画军团”入侵,我们绑在自己臂膀上的白布条,以告诉自己的同胞,这个画种是我们的,叫“中国画”。在西画侵入之前,我们只是叫“画”,无需冠以“中国”的字样。在如今,这“中国”二字却是含糊不得了。
找回中国画自己的评价体系
中国画本来就有自己一套完备的评价体系,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南朝的谢赫就提出有名的“六法”论。这既是中国画的评价标准,也是研习中国画的方法论。宋朝的美术史家认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艳妓貂蝉!”我们;无法想象,要具有怎样的“超能力”,才能那么早就总结出这么高超的理论。
“六法”中第一法叫做“气韵生动”,它不像西方人那样去谈“造型”,而是一下子站在天地之间,谈“气韵”,立论之高不能不令世界美术史家惊叹。
后来中国的先贤们又提出“逸、神、妙、能”四品,以这“四品”区分作品高下,真是高明之至。这些年来,我们“原装”引进了西画标准,什么造型、色彩、构图、透视之类,中国画固有的“六法论”“逸、神、妙、能”被丢在了一边。可想而知,现今的中国画距离“中国”有多远了!
目前我们热衷的展览、评奖模式,也是自西方引进的,并不适合(或者不完全适合)中国画的发展。比如目前部分中国画作品假、大、空,细、弱、俗的发展趋势,虽然原因诸多,但展览、评奖机制的引导恐怕难辞其咎。
由于展览趋于正常化、经常化,中国画另外的功能便被淡化了,人们几乎不大知道中国画还可以“把玩”。季桃近来有地方在搞“手卷”展,这“手卷”就是适合“把玩”的形式,它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挂在墙上展览,而应是三五知己在案头慢慢打开,仔细观赏(适合把玩的形式还有册页等类)。随着这个“把玩”功能的被淡出,传统中国画的文气、含蓄、脱俗、耐人寻味等气质,便只能从我们的视野淡出了。
中国画还有一个功能(如果一定要说功能的话)是“养生”,因为它可以修养身心,让人们静下来,在漫天浮躁的今日,这个“静”字是多么地让人渴望。
找回中国画自己的教学和创作研究体系
中国画本来就有自己的一整套教学体系。既然“六法”在上,教学和研究就离不开“六法”。中国画教学主张临习经典,主张研习书法,主张修炼画外功夫,强调文的修养。(这都是围绕着“气韵”二字来的)。特别文人画家主张要把自己修养成为文人,崇尚“诗、书、画、印”全方位的修为,这四个方面均修养精到的被称为“四绝”。这几乎是对文人画家的最高赞许,更何况,中国画还要求注重人品的修养,认为“人品不高,下笔无法”,等等。
毋庸置疑,在现行的西方流水线式的教学体制下,这些主张基本离我们而去。我们不再讲究诗文,不再讲究书法,更不用说篆刻,致使目前的中国画坛少有诗、书、画、印“四绝”者。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评价目前这没有了诗情、没有了书法和篆刻修养的中国画!
中国画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师徒相授,也不同于西方的工厂式的“流水线”,何况现在这“流水线”上,几乎没有中国画需要的笔法、墨法、诗词,而是“三大面、五调子”等等西式“技术”,这就难怪有人戏称美术学院是“美术技术学院”了。
就技法教学而论,传统中国画老师和学生研习的是笔法、墨法、章法,这些都要老师示范的,当年齐白石去中央美院讲学,就是画给学生看,学生们要从老师的用笔用墨中去体悟中国画的要领。就我自身的体会,要不是刘海粟、陈大羽等先生的耳提面命,我恐怕也只能还在中国画以外的五里雾中。
在这里,我还不能不痛苦地告诉大家,目前中国画教学的现状是,偌大的中国、几十所美术院校,至今还没有一本统一的中国画教材!我们该说点什么好呢?
确立中国画应有的地位
中国画在中国应有什么样的地位?这本来不该成问题的,但是事实并不让人乐观。
我想无论你用什么样的理由,中国画在中国美术界所占的“份额”也不应该少于半壁江山吧?可悲的现状是,中国画只是“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雕塑、连、年、宣……”这美术学中众多子门类的一员。我想把中国绘画(我不大赞同“美术”这个外来用语)分成“中国画”“西洋画”两大门类总该是正常的,而西洋画当然包括油画、版画、水彩、水粉、雕塑等等全部的西画门类。那个被殖民了百年的澳门,在举办庆回归画展时,分类者三:一曰中国画,一曰西洋画,一曰书法。诸君,这样分类有问题吗?学校的系科设置也该这样,分为中国画、西洋画两个系科(西洋画系自然包括油画、版画等所有西画门类),这样让中国画和西洋画“平起平坐”。已经显出中国人的“宽容”。我还要预言,若干年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再增强,随着我们国民的“自我殖民”思想的肃清,中国的学子自然会更多地选择中国画,(而非要学习西洋画不可的,直接去欧洲学就是了,何苦在国内学这些“二手”的?)而来中国学习中国画的西洋学子也会逐年增多,西洋画在中国的“份额”必然将趋萎缩。


15
中国画廊报 永远的坚守 2018年6月13日
向坚守者致敬
2006年,郭西元先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轰动一时;时隔十年,2017年年末,郭西元先生的文人画艺术展在深圳市美术馆举行,一百多幅画作,皆是郭西元先生坚守文人画文脉,呕心沥血之佳作。它使人们真正领略了“原汁原味”的文人画之精髓和其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画展前后,多位艺术家、评论家撰文讨论郭西元先生的文人画艺术,更专作引申,围绕“文人画”与当下社会,传统文化与艺术在当下的地位,以及中国画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多个问题展开,在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年,时代在变,社会浮躁,人们变得越来越崇尚欧美;十年,艺术主流价值观在变,工艺性制作性的作品会被世人青睐;十年,郭先生的形象在变,甚至作品的风韵也在变,然而,郭先生中国文人画原生态的创作理念却始终没变,把传统的中国文化人画之根留住,成为了他一生不变的坚持……他曾经说过:“我曾在黄公望的《剩山图》面前驻足良久,沉思良久,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成就了他创作了一代经典。读这些古画的时候,黄公望姬龙,张择端,王希孟,都在睁着眼睛告诉我,他们说中国绘画该怎样画,该怎样去学习,而我们,应该怎样继续走下去……”
深圳画展上,西元先生把这次画展的全部作品都捐赠给深圳市美术馆永久收藏,他的夫人对身边的人说,他几乎把儿子书房里的画都拿来做了展览。画展的影响力和先生捐画的尚举,让我们看到了先生的文道、人道、艺道,也让我们读懂了先生致力于将中华文化精粹发扬光大的拳拳之心。
我想,他的坚守是高贵的,也是有价值的,会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起到积极的作用。
让我们向西元先生致敬。
《中国画廊报》报社

16
中国画廊报 永远的坚守 2018年6月13日
编者按:2017年底至2018年初,“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在深圳市美术馆陪伴深圳市民进行了一次文化跨年。画展集中展示了郭西元先生近几十年来一批佳作,这是继2006年,郭西元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个人画展之后的一次重要的展览。此次展览影响力巨大,画展期间大家畅所欲言,讨论中国画未来的发展,中国美术家协会、荣宝斋等组织及机构也纷纷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欣闻“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即将拉开帷幕,谨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向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郭西元先生是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实践者,具有丰富的美术实践和美术教育经验。他积极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将艺术教育与社会创作任务,艺术考察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在注重教授学员艺术技巧的同时,关注他们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
郭西元先生是诗书画印三绝而一通的全面型艺术家,是当代文人画的坚守者。他早年师从刘海粟、陈大羽诸先生,在创作上一直坚持传统的文人画风貌,并致力于传统文人画在当代的传承与研究。他的作品以书入画,落笔可见石涛、徐青藤风骨,渗透着浓厚的传统韵味。
希望郭西元先生的教学和创作能够催生更多有傲骨、有个性、有神采的优秀作品,为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高峰作出积极贡献。
祝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7年12月20日
荣宝斋致“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的贺信
喜闻《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我表示热烈祝贺!
郭西元先生长期坚守传统的中国绘画,特别在文人画方面,诗书画印皆有较高的造诣,作品诗情画意,文人情趣甚高,既有古人的笔墨传承,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今画坛受到广泛关注。
这次展览,展出郭西元先生各个时期代表作,蔚为大观,祝贺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祝贺郭西元先生创作出更多更精彩之作,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之大业做出更大贡献!
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范存刚
2017年12月21日

17
中国画廊报 永远的坚守 2018年6月13日

贺 信
欣闻“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开幕,诸城市委、市政府谨代表家乡110万人民,向郭西元先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宋代《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清代书法家刘墉的故里,书画艺术繁荣昌盛,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当代知名书画家,郭西元先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郭西元先生是诗书画印皆擅长的当代文人画家,他在诸城成立了“郭西元艺术基金”,资助有困难的艺术学子,这种精神令人钦佩。诸城于2013年成立了“郭西元艺术研究会”,并计划建设“郭西元艺术馆”,对郭西元先生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进行布展、研究。
深圳美术馆举办这次艺术展,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郭西元先生长期坚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热心专注书画艺术的高度肯定宦海风月,家乡人民欢欣鼓舞、引以为荣。我们真诚希望以这次艺术展为契机,以郭西元先生等文化艺术家为纽带,架起诸城和深圳之间友谊的桥梁,在各个领域增进交流、加强合作、促进发展。
祝郭西元先生艺术之树长青!
祝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中共诸城市委 诸城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22日
贺 信
我与西元四十年老朋友,心意相通,道同志合,深知西元之胸襟,太史公有三句话,一为究天人之际,二为通承格之变。三为成一家之言。方可称师。西元承此,实至名归林潇肃,今天我虽不能来,然心向往之,祝贺之言犹嫌不足夏家三千金58,在此再三致意,兄弟之情,山高水长,西元光灿,与有荣焉。
吴悦石贺

18
中国画廊报 永远的坚守 2018年6月13日

文化导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文/杨惠东
编者按:2017年底至2018年初的“郭西元文人画艺术展”,集中展示了郭西元先生近几十年来一批佳作,更是继2006年,郭西元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个人画展之后的一次重要的展览。画展期间,举行了关于郭西元先生文人画艺术的一次专门研讨,与会之大家,发言踊跃,研讨深入梅启明,从郭先生的艺术本身到郭西元所代表的文人画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乃至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地位与价值,三个多小时的讨论,信息量之大,话题之深刻,言语之犀利,可谓大观。本刊摘选节选部分大家的言论,以飨读者。
很大程度文人画和公众性是一个矛盾,因为我们在一千多年的文人画发展历史上,可能并没有把公众性作为考虑的内容,因为文人画本质是精英艺术,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艺术,它是只对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就跟宣教式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距离。以前文人画的阐述方式是在一个相对私密,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面去做,与现在的开放性物质空间的展示不同。我觉得在20世纪整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逐步大众文化的过程。毛主席在延平座谈会说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为了相对封闭的文人封建官僚或者资产阶级服务,这样决定了文艺最基本的功能嘉碧仪,最基本的形式,那么文人画如果想在新的世纪获得发展,必须要做出自己一些变革。
首先,郭西元老师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里面进行了相当多的探索,他的画最打动我的是纯正的传统艺术和全面的诗书画修养。像我这个年龄从本科到博士经历了完整的高等艺术教育的过程,但是我们这一代在上学之后,虽然对笔墨有一定的把握,画成以后也会掌握造成一定的笔墨修养,但诗词、篆刻等我们很少有人去涉猎,虽然我们是学美术出身,但是我们跟文人画还是相当疏远,这个角度我特别佩服郭老师的这一点。
第二,郭老师的作品呈现出来的纯正的江南意趣,这是文人画的笔墨情趣,是江南的意趣,如果我们看岭南的大师们,虽然他们的画也是艺术品格非常高,但是总感觉看他们的作品,总感觉与传统的笔墨是有些疏离,我只是想指出不同地域的笔墨在审美的取向上是不一样,郭老师体现就是传统的江南意趣。
第三,郭老师的画体现出来的高度钱枫周怡,应该是引起我们的关注。特别是整个导向上,中国的文人画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从它的理论到实践,特别是从理论导向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技术性难度的侵蚀或者忽视,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他们经常会把意不在画作为很高的层次推崇,即使我们现在很多理论家还是把技术难度作为一个比较低的评判标准,在这一点上郭老师的画体现高超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文人画价值的文章,特别是在20世纪美术史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没有一句是关乎绘画本身的,既然我们这个文人画由私密空间的展示转向强调当代的公众性的话,我们必须在这种视觉形式上,在绘画性本身上有所追求,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我们的文人画的土壤是比较贫瘠,跟我们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导向有问题,最近北京有一个现象,我知道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我一个朋友的太太退休以后到北京去了,她闲着没事就平时看看,三四年时间里就画了一张画,也参加中国的中国画展,所以我们的政府特别是文化管理是应该有我们的责任,我们去如何引领,我们的绘画健康发展,而不是把工艺性的制作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是非常关键的温瑞安群侠传,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深圳美术馆做得郭老师的展览非常有意义,因为深圳把关注本土艺术,郭老师是作为一个引领的作用,导向的作用,作为我们画家个人来说,我们只能是把自己的画画好,艺术品格上提高,我们的笔墨更为纯熟,但是如果想总体上弘扬文人画的艺术,弘扬中国的传统笔墨精神的话,可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的引领,谢谢。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5 2018 07 26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