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往事-小小高邮城,居然出过两个皇帝,你知道吗?-高邮湖论坛

往事|小小高邮城,居然出过两个皇帝,你知道吗幻生之手?-高邮湖论坛

请点击上面蓝字关注高邮湖论坛



敝乡于六十年(实为300年)之间出了两位皇上(张士诚、吴三桂)。
——题记汪曾祺《吴三桂》

张士诚,大丰白驹(曾属兴化)人,长大后以撑船运盐为生,自称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的私盐贩子,历来深受欺凌,饱尝艰辛,生性豪爽,膂力过人,秉公好义,顽强机诈,是一个地道的绿林草莽汉子。元朝末年,他率众揭竿而起,成了元末众多起义英雄之一。

每到中秋,人们品尝月饼,常常可以见到月饼下面,都衬有一方小纸,这纸有何用?
民俗专家、原扬州市文联主席曹永森指出,这与张士诚组织农民起义有关,他是利用中秋节人们互赠月饼的习俗,在月饼下面这方小纸上,写了“中秋杀鞑子(指元兵)” 或“关门杀鞑子”。在当时各户刀具都受到管控的情况下,百姓收到月饼,见到纸条,便纷纷响应,聚众造反。时代更迭,如今小纸犹存,没有了字。
这里,笔者不写张士诚起义的兴衰,而是说说他与高邮及关爱平民百姓的那些事。
定都高邮号大周
公元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正月彭水诗案,32岁的张士诚(小名九四)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壮士李伯升等18名“胆大妄为”的盐民,积极筹备武装暴动。有一天夜里(准确时间无从查考,大致是春天)在白驹场附近北极殿里歃血为盟,抄起十八根扁担起事,先杀了为害乡邻的恶霸,后又冲进了当地富户家中,开仓放粮,分发钱财,得到穷苦大众的拥戴,接着一把火把富户房屋烧了个净光,一支反元的烽火天而起,映红大江南北。

这支由18条“扁担”聚众起兵的队伍,很快抢占了泰州,占领戴家窑,大战得胜湖,攻取兴化城,血战澄子河玛丽·杜布瓦,直捣高邮府(当时下辖兴化、宝应二县),以期占领个大些的要邑名城,好称王点将打天下。
当年五月,张士诚如愿以偿。这股江淮地区异军突起的起义队伍裹挟着三垛大捷的余威,一鼓作气地攻占了城池周长11里、城高河宽、易守难攻的高邮。起兵攻占兴化时,他们兵力只有万把人,此时队伍扩充到9万多人,攻取高邮正是实力的彰显。有传说称,张士诚攻城武器不够,就将鲫鱼绑在扁担上挥舞着杀过去,在夜色中犹如刀光闪闪,因此,鲫鱼又被称作“刀子鱼”,这只是传说而已。

次年正月,张士诚选择了城北多宝桥西的承天寺(即承天大梵讲寺)作为称王宝地,抖起了称王的威风,国号大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建元天佑,并铸“天佑通宝”铜钱,表明这一切都是秉承天意,亦祈求上天保佑大周长治久安。这是继隋末唐初李子通在江都建吴国之后,又一个在扬州地区建立的农民政权。
从此,高邮被管辖了13年,也圆就了张士诚称王的梦。其时,元奉行“谁称王就先打谁”的策略邓尘朵,张士诚首当其冲,而“缓称王”的朱元璋却捡了个便宜,避开了元军的进攻锋芒。后来有人拿“承天寺题匾”做文章,称请来的秀才们在写“承”字时总是先写一个“了”字,张士诚才遭杀身之祸。后来有一个人写“承”字受到夸奖,在于他先写“王”,再上下左右补齐笔划。
招安强攻不动摇
对待农民起义队伍,历代统治者常是用一手诱降招安、一手重兵强攻的伎俩对付。元代统治者对张士诚也如法炮制。
张士诚起兵后,势如破竹,很快攻下泰州。当时泰州虽不属高邮府管辖,但是朝廷派刚刚到任的高邮知府李齐前往招降,狡诈的张士诚假意接受招降,但转眼之间,又将反元的大旗高高举起,并杀掉行省参政赵琏祭旗,使元朝统治者第一次招安成了泡影。
第二次招安是在兴化得胜湖,其时起义军已过万人;元朝廷拿着“万户侯”武官官职诱其就范,张士诚声称官太小,不接受。如此僵持多日,待到起义队伍已攻下高邮的时候,朝廷又派李齐进城招降,未成,李齐反遭杀身之祸,亡命在张士诚的剑下。明代一位武官为此哀叹:“忆昨高邮裁到任,孤城四面受攻围。劳军展喜初无恙,出使贞乡竟不归……”第三次招安是在高邮城。淮南行省官员盛昭奉诏劝降,结果又中招了,他以为张士诚真心愿降,好不容易进得高邮城,准备受降授官,一切如仪,却被威风凛凛的张士诚痛斥一顿:“你们皇帝老子来了也没用。”结果,盛昭这位劝降者遭受活剐丧身。

招安同时,元兵的围剿强攻始终未停,战事不断慎小嶷博客。其时的起义队伍已占据江淮一片土地。平川炸雷,声震朝野。枢密院都事石普是个出名的铁头犟。他向当朝丞相脱脱进言,说他谙熟高邮地理环境,只要有三万步兵,就能收拾张士诚,包取高邮,为此还立下军令状。于是石普带兵日夜兼程,直扑高邮。高邮城北有个挡军楼,是军事哨所。一天夜里,张士诚巡查至此,从野鸭子成批异常飞动这一现象,断定元兵来袭,立即排兵布阵,将元兵打得落花流水。石普不甘心首战受挫金柳真,派人送信约定淮南总兵“三日后子时派奇兵抄城东夹击”,结果被人做了手脚,“奇”兵变成了“骑”兵。淮南总兵在水网地区被杀得人仰马翻,石普的队伍同样一败涂地,他本人也战死高邮。弹丸之地的高邮城,竟然如此岿然不动。
百万元兵围高邮
1354年(至正十四年)九月,元朝丞相脱脱奉旨率领40万大军号称百万大军攻打高邮,这是高邮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被史学家称为“高邮十大战役”之首。
脱脱是元朝末年少有的有见识、有能力的丞相,也是多次镇压农民起义的杀人魔王。至正十二年八月,他亲率大军出征徐州,当时起义军切断了通过漕运对都城的物资供应。九月,脱脱破徐州,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然后班师回朝。朝廷为其建生祠,立平寇碑,脱脱成为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的重臣。
脱脱统领各王、各省优势兵力直扑高邮。元史载,丞相这次出征,可谓“旌旗累千里,金鼓震天,出师之盛,有未过之者”。他采取稳扎稳打、打则必胜的策略,抵达江淮地区以后,先扫荡周边地区的义军,连连攻克兴化、盐城、六合,将高邮围个水泄不通。
当年十一月,高邮已成了一座孤城。战乱出良将,危难识英雄。此时义军的首领张士诚充分表现了他的胆识、勇气和决心。尽管元军动用了包括火炮在内的各种武器投入战斗,攻势不减,可连续三个月,承天寺王府和高邮城依然久攻不下。那年寒冬,张士诚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他和其他首领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体恤下属,关爱百姓,依托城池的瓮城藏兵洞尽量减少伤亡,坚持艰苦卓绝的高邮战役。有人推算,明代初年,高邮人口只有6万多人,当时守城的军民不会超过万人。在起义者心中,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得悲壮。
后来,百万元军败走邮城,乃“天佑”也。就在内城要攻破的那一刻,元顺帝一道诏书急递脱脱帐中,解其兵权,削其官爵,发配云南。这次临阵换帅,引起元军大溃败,也促成一方枭雄张士诚转危为安,反败为胜。被当代史学工作者称为以弱胜强,历史上战果最辉煌的一战。
以弱胜强说缘由
张士诚起义军以弱胜强似乎是“天佑”天意也,实质上是有多种元素构成了历史的必然。
元朝廷宫中内部争斗、有关权臣的权力倾轧,使在元兵攻打高邮的关键时刻,元顺帝发出了错误诏书,造成本来唾手可得的高邮依然是义军天下局面,而百万元军却败走邮城。早在脱脱出师前,有权臣认为宠臣哈麻是个后患,必除之,脱脱犹豫不决,未下手。而哈麻获悉后,牵怒于脱脱,便上书列举脱脱之过。脱脱出师后,元顺帝命哈麻为中书平章政事,让他握有大权。当年年底,哈麻唆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称:“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又其弟庸材鄙器,玷污清台陈谏议教子,纲纪之政不修,贪淫之习益著。”元顺帝听信馋言,唯恐功大盖主,于是下诏削脱脱兵权。诏书到达军中之时,有人进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脱脱不敢违背君命,遂交出兵权。高邮战役元军不战自溃,是元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各路起义军转被动为主动,重新掀起规模更大、声势更猛的武装起义高潮。
起义军中主战主降也决定这支队伍和战役的走势。元军围困高邮时,城中起义军只剩几千人,粮食越来越少,弓箭等守城器材使用殆尽。此时,有些将领主张降元或许获得一线生机。对此,张士诚表示坚决反对,他深知,此时投降无疑是自掘坟墓。据野史载,在最危急的关头,张士诚叫天不灵,叫地不应,恨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的嘴巴,想投降都不行。即使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有他胆怯、气馁的“另一面”秉性,不足为怪。但是,他想到徐州屠城之血腥,脱脱攻陷高邮之日必将重蹈徐州的覆辙,因此决心领兵抗元到底。张士诚的主张得到积极响应,高邮城头始终飘拂张王旗。
苏人犹记张九四
公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除一小部分队伍留守高邮城外,张士诚大部队挥师南下,从通州渡江进入常熟,此后,连克平江(苏州)、湖州、常州等地。他把平江改为隆平府,并迁都这里,以苏州承天寺为办公场所。一日,他盘腿坐在大殿中,在梁上连射三箭作为“雄起”的标识。
张士诚鼎盛时期,占据的地盘,北到徐州、济宁彩音心爱,西到河南汝南、安徽阜阳、凤阳,东到大海,南到绍兴,纵横两千余里,带甲将士数十万,张士诚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人。诚然,张士诚后来渐渐变得奢侈、骄纵起来,但是,他还是为管辖地区人民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因此,有人将一些英雄枭雄作比较,有人诗云有些历史过客“不及高邮张九四,至今犹得苏人怜”。
张士诚起兵初,每到一处,常是打家劫舍、杀富济贫、开仓放粮、分发浮财,他们还废除元朝盐民、农民身上的苛捐杂税,自然得到穷苦大众的欢迎。建都高邮后。他传令部属不许抢掠,不许烧杀,不许奸淫,并坚持赈济难民,设棚施粥、帮困扶贫、管控治安,以至建立仓储、预防荒年,得到士民的普遍拥护。迁都苏州后,更是多方实施发展生产、惠及民生、重视文化的策略和措施,魏吉英成效明显。
诸如先后颁布了《州县农桑令》《州县兴学校令》等,取消了农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赋税,并把当年四成赋税返还农民,设立劝农使,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发行“天佑通宝”,促进物资流通,促进了江浙皖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福荫了一方百姓。同时青楼春上春,张士诚在统治区内发展教育,尊重文人,整饬民风,弘扬文化,设立学士员,开办弘文馆。就在他被朱元璋俘虏的前两年,他还举行乡试,选贤入仕,广招俊才,以致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光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中任职,为其出谋划策。大丰、高邮一带有关刀子鱼有一段民谣:“刀子鱼,当刀子,施耐庵出的点子,吓跑了高邮的鞑子,城头竖起张王的旗子”。
张士诚的结局是壮烈而悲惨的。他被俘后面对朱元璋只有一句话:“天日照尔而不照我而已。”“照”,即照顾。他自缢而亡后,朱元璋将其尸体烧成灰,这就是所谓的锉骨扬灰。
明初,有洪武赶散(回)的大迁移,朱元璋将大批江南百姓从苏州阊门(迁移的动身处)赶至高邮、宝应、兴化一带,但是江南江北百姓怀念张士诚,以各种形式纪念他。据民俗专家曹永森介绍,民间有一个说法,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的野鬼等不到中,这野鬼就是指战死的张士诚及其属下。每年七月三十,苏州城乡和高邮一带的街头巷尾或村头,都要点燃香烛,名义上纪念地藏王生日,实际上烧的是“九四香”或“久思香”,有官员追问,人们又会说成是烧的“狗屎香”武偈大师。其纪念张王,不言而喻。
在王鹤编著的《古代诗词咏高邮》中,有唯一的一首无名子《吊张士诚》。诗云:“将军只合田横死,国士嗟无豫让闻。风雨年年寒食节,麦盂谁上太妃坟。”一代草莽英雄就这样铭刻在历史中,演化为民俗代代相传。
来源:网络
【版权说明】本公号尊重微信公众平台各项规定,如无意中侵犯您的著作权,请留言,我们会尽快予以删除。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10 2017 07 24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