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复旦校训大学生自尊与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大学生自尊与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机构】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P7-10页【分类号】B849【分类导航】哲学、宗教->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关键字】孤独感自尊人际关系困扰【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自尊与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819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40,p<0.05);(2)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r=-0.228,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r=-0.363熊俊豪,p﹤0.01),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正相关(r=0.530,p﹤0.01);(3)自尊水平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β=-0.228,p﹤0.01)庄妃轶事,孤独感在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β=0.515,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2%。【全文获取】pdf下载
收起阅读全文
?
·心理学研究·一、问题的提出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距离和联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1]。人际关系困扰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因个体、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因素而出现的人际关系或人际沟通的障碍[2]。近年来,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困扰导致暴力解决问题的事件愈来愈多,从“马加爵事件”到“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再到四川师范大学及南方医科大学的杀人事件,在每个事件的背后,都能看到那些杀害同学的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存在严重的困扰侯雨桐,如离群索居、情感淡漠、对他人不满、敏感等。在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中,人际关系困扰是大学生前来寻找帮助的首要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减轻人际关系困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乃至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以往研究发现,自尊和孤独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有重要的影响。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即对自己总体的态度和看法[3]。自尊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人际关系[4,5],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自尊水平高的个体自我价值感较高,在人际交往中,更多从积极的角度去阐释别人的言语和行为,这将会促使个体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孔庆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低自尊的大学生个体往往会追求自我保护和防御,容易对他人表现出言语或者非言语性的敌意攻击,进而恶化其人际关系。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与实际的社交关系网络在质量上或数量上存在差异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7]11-18,是个体社会适应的主要指标之一。大学生孤独感常表现为被周围人排斥或疏远,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亲密的伙伴[8],或者在与人交往沟通时缺乏思想交流或情感互动,从而体验到的一种与人隔离,令人无奈且痛苦的情感体验游牧战神 ,低自尊的个体,孤独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9,10]。孤独感水平高和自尊水平低的个体容易把人际环境视为具有威胁性的和不怀好意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采用敌意的防御方式进行消极沟通,进而恶化其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以往对人际关系困扰的研究着重于探讨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或是孤独与人际关系困扰间的关系,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自尊、孤独共同作用于人际关系困扰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和扩展以往的研究王希利,整体考察自尊、孤独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猪脸大蝙蝠 ,本研究拟采用量表法对大学生的自尊、孤独感和人际关系困扰进行测量,采用回归分析探讨三者间的作用机制,丰富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机制研究,提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完善其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及信阳师范学院被试共900名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19份王真洁,有效回收率为91%。其中,男生364人,女生455人;独生子女153人,非独生子女666人;城市240人,农村579人。
(二)方法
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量表由郑日昌等人编制,用于测量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水平,共有28个问题,包含了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4个维度。采用“是”或“否”的0、1计分方法,得分越高,说明个体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农夫三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
2. UCLA孤独感量表
采用由Russell与Cutrona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共有20个题目,主要用于评价个体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属于一维量表。采用4级评分,从1“从未有此感觉”到4“常常有此感觉”。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孤独感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8。
3.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
该问卷由张丽华和宋芳编制,通过对自我价值的评判与体验来评价大学生个体的自尊水平。共有18个题目,包含重要感、胜任感、归属感、外表感4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分值越高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评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2。
(三)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差异检验、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检验。三、结果
(一)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对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在性别、是否独生及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40,p<0.05),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在性别及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M±SD)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二)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相关分析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关系(r=-0.228,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关系(r=-0.363,p﹤0.01),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正相关关系(r=0.530,p﹤0.01)。见表2。
表2 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得分及相关分析(r值,n=819)

(三)孤独感在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1步以自尊为预测变量、人际关系困扰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自尊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β=-0.228,t=-3.502,p﹤0.01),自尊能够解释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5.2%的变异;第2步以自尊为预测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自尊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β=-0.363文王梦熊,t=-5.817,p﹤0.01),自尊能够解释大学生孤独感13.2%的变异;第3步以自尊和孤独感为预测变量,以人际关系困扰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尊不能够显著预测人际关系困扰(β=-0.041,t=-0.679,p﹥0.05),孤独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β=0.515,t=8.440,p﹤0.01),自尊和孤独感联合解释大学生人际困扰28.2%的变异。在第3步中,自尊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预测作用变得不显著,而孤独感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预测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孤独感在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绝对值ab为0.187(ab=c-c′=-0.228+0.04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ab/c)为82%。见表3。
表3 孤独感在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间的中介效应检验(n=819)
四、讨论
对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在性别、是否独生及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在性别及家庭所在地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张冉冉[11]、王雅奇[12]、李静[1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差异,可能与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关,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处于家庭关系的中心位置,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忽视其他人的需求,难以对别人产生同理心,而非独生子女在多子女家庭中长大,从小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学会互相宽容忍让,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帮助他人,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受欢迎的地位,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的困扰相对较少。而自尊和孤独感更容易受家庭成长环境及父母人格特质的影响,而与是否独生关系不大。所以在自尊与孤独感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大多数家庭模式为独生子女或双子女家庭,原有的重男轻女的观念被弱化,男女大学生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样被家庭和社会重视。在自我评价上男女越来越趋于一致,在人际交往上男女平等,全社会形成了对男女较一致的态度,所以在自尊、孤独及人际关系困扰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本研究中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自尊、孤独感和人际关系困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冯媛媛等人2013年研究发现,来自城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的自尊水平[14]。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可能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父母,都开始重视对孩子在心理上的关注和教育上的投入复旦校训重筑人生,很多父母甚至采用陪读的方式把孩子从农村接到城市读书,缩小了农村与城镇成长环境的差异,也缩小了农村与城市大学生在自尊、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扰上的差异。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郭湘成,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正相关。该结果与廖慧云、李彩娜、于绪丽及张冉冉等的研究一致。廖慧云的研究显示,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显著负相关[15],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对自我做出较高评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相对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李彩娜、于绪丽的研究发现自尊与孤独感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9,16],说明了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倾向于做出负面、消极的自我评价,大学生为保护自尊免受伤害,可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别人交往,因此体验到独孤感。张冉冉的研究发现孤独感与人际信任之间呈现负相关[13],孤独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倾向于通过自我封闭的方式阻断与外界的联系,造成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
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尊对人际关系困扰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对孤独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孤独感在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这一结果与于绪丽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于绪丽的研究发现,孤独感部分中介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16]。本研究之所以得到孤独感完全中介了自尊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夏宇扬,即加入孤独因素之后,自尊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困扰的直接作用不再显著,有可能是因为自尊是通过孤独感来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水平的。当自尊水平比较高时,个体对孤独感的体验相对较少,倾向于以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与人相处。当自尊水平较低时,个体的孤独感水平较高请假神器,倾向于以封闭退缩的姿态面对他人,导致产生人际困扰。冯月平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只进行了单一中介变量孤独感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假如加入其他中介变量同时分析,影响因变量的因素不仅包括中介变量,而且包括中介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时单一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会显著减小。张冉冉研究显示自尊既可以作为孤独感的预测变量,孤独感也可以作为自尊的预测变量,与本研究自尊对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有些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为横断面研究,研究结果更多是相关关系,无法做出准确的因果关系判断,因此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采用实验设计的方式来验证二者的因果关系。
本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中望月加奈,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强化积极正向的自我认知,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使其以乐观开放的心态与人交往,减少个体的孤独感,降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水平,最终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三仁网校,除了自尊、孤独感会对其造成影响外,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模式、心智化水平,父母的人际交往模式及教养方式,班级群体特征、学校氛围及社会支持等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个体、家庭及社会三个层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整合以往研究只关注某几个变量的局限。五、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关系,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关系,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正相关关系;(3)自尊对人际关系困扰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对孤独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孤独感在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 灵,郑 雪,严标宾,等.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116-121.
[2] 牛 宙,金 勇,彭建国. 特区中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 中小学校长,2010(3):64-67.
[3] LEARY M R, HAUPT A L, STRAUSSER K S, et al. Calibrating the sociome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appraisals and state self-estee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5): 1290-1299.
[4] 刘广增,胡天强,张大均. 中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349-351+355.
[5] 张燕平.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 开封大学学报,2014(1):94-96.
[6] 孙晓玲,吴明证.大学生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与社会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537-539.
[7] PEPLAU L A, PERLMAN D. 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 In Peplau A OP, Perlman D.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姚黛玮, research, and therapy[M].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82.
[8] 李传银奉纸橙婚,王 燕.孤独心理研究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1):35-44.
[9] 李彩娜,班兰美,李红梅.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4):514-516.
[10] 谢其利,宛 蓉,张 睿.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5(2):236-238+241.
[11] 张冉冉,严万森. 大学生社会孤独和人际信任与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6):478-480.
[12] 王雅奇.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15(10):52-55.
[13] 李 静,魏晓宇,黄 娅,等. 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自尊与社交焦虑关系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5(8):1173-1176.
[14] 冯媛媛,池丽萍. 大学生自尊、人际信任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 心理研究叶咲梦,2013(6):81-85+96.
[15] 廖慧云,钟云辉,王冉冉,等.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自尊及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5):852-855.
[16] 于绪丽.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261-265.
(责任编辑:金云波)
DOI:10.3969/j.issn.1003-0964.2017.04.002
收稿日期:2017-04-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SH040)
作者简介:马金焕( 1979—) ,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7)04-0007-04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161 2019 08 07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