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奴隶少女希维尔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间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介绍(中)-新疆一行文化

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间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介绍(中)-新疆一行文化
丝绸之路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不同民族的艺术创造既是现实生活的产物,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技术,又是审美理想的结晶,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丰富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千年来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往来的历史风貌。《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间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是由新疆一行文化艺术学术中心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新疆教育学院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以弘扬、继承和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为宗旨,汇集在建筑、服饰、环艺、室内、工业、平面、家具、珠宝、编织等艺术设计、传统技艺、传播推广等各方面的人才与资源,特邀国内顶级的相关专家蔡五熊,并配备高水平的专兼职导师队伍组成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导师是在各类艺术设计领域具备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学者以及朱小杰、王绍强、张子康、赵丰、肖谷、于志勇等业内知名专家联袂授课,深入帕米尔高原现场考察和教学,深入开展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当代创新设计和研发、研究和创新设计成果推广;搭建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研究、文化传承、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与交流、社会传播、产业化转化等国际学术平台。

公格尔九别峰:属于西昆仑山脉,海拔7530米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境内,是西昆仑山脉上的第二高峰汪林林,由于山上终年积雪,犹如牧民头上所戴的帽子,当地牧民就称它为“公格尔九别”,语意为“白色的帽子”。

白毡帽(柯尔克孜族语称卡勒帕克):柯尔克孜人佩戴白毡帽已有悠久的历史,柯尔克孜男子帽饰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毡制作的白毡帽,这种白毡帽是从服饰上识别柯尔克孜鲜明的标志,有御寒防风的作用又富装饰性,在不同的地区白毡帽的样子也有所不同,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人,戴前后开的白毡帽;天山地区的柯尔克孜人,则戴前后不开口的白毡帽;昆仑山区柯尔克孜人的白毡帽顶高而稍尖,天山南麓柯尔克孜人的白毡帽则是顶低而稍平超感鉴宝师。年龄不同白毡帽的款式也会不同,老年人的白毡帽不绣花,有的缀蓝色缨穗,显得老成持重。

阿图什天门,位于万山之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境内,以其雄险而闻名中外。据史料记载:1932年美国记者夏合拉格欧在当地维吾尔向导乌斯曼阿洪的陪同下曾到过此地三国兵锋。1947年英国探险家希普顿曾游猎于此。这座“天门”耸立在帕米尔高原上,呈“∩”字型,宽约100米,500余米高,,厚度无法丈量,如一座天门屹立在旷野中,汪则翰“欲与天公试比高”,虽在蓝天之下,大多时又在云雾之中,形成一道天然的自然景观,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柯尔克孜族是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我国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其先民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的“隔昆”,是对该族先民的称呼,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类型。柯尔克孜族创造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
绘画、刺绣、编织、装饰纹样和百纳等工艺。柯尔克孜族的刺绣从汉代就存在了,大多采用花草、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和几何图形等图案,以独特的样式传承了古老的图腾、符号等为代表的图案艺术,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图案
纹饰中,编织技艺最富有特色,主要有服装、花毡、羊毛织物、编织、挂毯、毡房、帽饰与头巾、首饰与珠宝、图案与刺绣、装饰纹样和百纳、马具、芨芨草帘等。柯尔克孜族刺绣、服饰分别列入第二批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201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约尔麦克(毛线编)编织技艺、马鞍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装饰纹样和百纳工艺、芨芨草编织技艺等是以游牧为生活的诸多民族代表性民间工艺之一,具有数千年发展演变的历程,图案色彩非常符合西方绘画中提倡的色彩构成,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相融合,形成了极具新疆地域特色的柯尔克孜民族装饰纹样艺术,代表着柯尔克孜族的民族审美,反映了中西文化艺术相互影响以及融合发展的关系。

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
《玛纳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玛纳斯》 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新疆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的《玛纳斯》及其各种异文的总称,是由民间艺人演唱的韵文史诗,具有民间文学和民间曲艺的双重属性。《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邻近的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昭苏县和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田地区皮山县等地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等柯尔克孜人聚居区,也有《玛纳斯》流传。

柯尔克孜族传统音乐
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库姆孜”柯尔克孜语意是“美丽的乐器”野枪,它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阿合奇县和阿克陶县等柯尔克孜族聚居区。
库姆孜是一种三弦弹拨乐器午后薰衣茶,内、外统为同音高,与中弦构成五度关系。库姆孜有独奏、对奏、重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演奏风格变化多端,有按曲演奏,也有即兴演奏,也有说唱演奏,是我国少数民族乐器中少有的乐器种类之,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柯尔克孜族传统音乐
柯尔克孜族 噢孜库姆孜(口弦)
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噢孜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口弦类乐器,意思是“奇妙之口”石榴日轮丸。主要流传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阿合奇县和阿克陶县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噢孜库姆孜一般多为妇女演奏。噢孜库姆孜琴有独奏、对奏、二重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演奏形式。演奏时,利用口形与气息控制转变音节,奏出优美的古典乐曲。用噢孜库姆孜弹奏流传至今的古典乐曲有《都日布勒俊》《别克
卡日玛巴阔鲁木地》《古丽哈依尔》《巴提玛江》《巴西古)等在劳动之余、喜庆之日、聚会之时演奏,也用琴声来表达对外出亲人的思念、祈祷和祝福。



柯尔克孜族民间工艺美术
柯尔克孜族服饰 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
柯尔克孜族女子服饰:柯尔克孜族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穿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相府闺秀。四季都戴圆顶小帽,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多绣有精美的几何图案。色彩以红、蓝、白为主。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也有穿连衣裙的,衬衫宽大直领,布料衣服缝制简单,高级衣服缝制讲究,袖口和对襟处钉银扣。裙子用宽带,或用绸料迭成多褶,制成圆筒状,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制皮毛。内衣翻领套坎肩山西张新明,坎肩领口甚大,内衣显露。在短装外面套大衣,奴隶少女希维尔多为黑色,翻领敞胸,冬季内加棉絮姚金玲。


包缠式帽冠(伊丽切克):柯尔克孜族已婚妇女穿戴的头饰。在举办婚礼仪式前,女孩满头小发辫改变为梳两条发辫,并用一种刺绣装饰的带帽尾和耳扇的风帽把头发隐藏起来,然后在风帽上面再用很长的白色头巾缠绕包裹,制成帽冠模样,被称作“伊丽切克”。这种包头巾一般需要5米布料,帽冠的尺寸也就非常巨大,再配上各种装饰物重量可达十来千克。




柯尔克孜族服饰文化 首饰与珠宝
首饰与珠宝作为柯尔克孜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艺术内涵,并发挥特定的社会文化功能,是柯尔克孜服饰文化的构成精华。柯尔克孜人长期生活游牧在亚欧草原上,与生活在这的其他游牧民族有着类似的文化经济类型周世农,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东西方多种文化相互交流,传统首饰在材质选择、工艺加工、造型特征等方面都相互影响和借鉴,进而在一定层面上拥有类似的文化审美特征。 华丽的装饰是柯尔克孜妇女服饰的标志。她们的帽子、头巾、裤子腰带到处都有饰品。在服装、服饰的不同位置,装饰各种天鹅绒、皮条、穗带、打褶、流苏、小珠、珊瑚珠、贝壳扣等,还有猫头鹰、鹰的羽毛,天鹅羽毛,孔雀翎童小芯,鹤羽等。




柯尔克孜族服饰文化 男子服饰
柯尔克孜族男子服饰: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袷袢”,也有用驼毛织成的,袖口黑布沿边。系皮腰带,带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短上衣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身穿宽脚裤,高筒靴,或用牛皮裹上,称为“巧考依”鞋。柯尔克孜族的男装亦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替身娘娘,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张益宁,也叫“夹夹”,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栗雅馨。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
传统的柯尔克孜族着装方式,无论男女都习惯于在腰部用腰巾或腰带系扎,系扎在皮大衣、袷袢、外套甚至衬衣上。腰带是柯尔克孜无论男女服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柯尔克孜族服饰文化 切克曼大衣
切克曼大衣:“切克曼”意思是“驼绒(毛)、羊毛纺织的布。这种布为天然的驼色,是新疆少数民族最早使用牲畜毛纺织的布。据专家考证,在距令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新疆罗布泊扎乎罗克墓葬利和新疆哈密五堡乡古葬出土的服饰中就有切克曼布制作的服飾。从五堡出土的毛布长袍极有特色,无领、窄袖、底边,袖口镶毛带,腰系宽带,与近代的袷袢在款式上没有太大差别。切克曼分为两种:一种是驼毛切克曼布,呈驼色,另一种是羊毛切克曼布,呈黑白色,柯尔克孜族用驼绒织布的较多。
传统的切克曼大衣穿在衬衣或者丝光棉或直丝益袢的外面通常不染色,呈现出自然的灰米色或褐色,在冬天穿着非常保暖,防风,防水。它非常宽大,长过膝盖,前开,没有纽扣,右侧门襟覆盖左侧。没有领子,为了保护双手袖子非常长。还可以用布腰带系扎收紧在腰部,或者是装饰皮革的腰带。











柯尔克孜族约尔麦克(毛线编)编织技艺
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柯尔克孜族约尔麦克(毛线编)编织技艺 :约尔麦克(毛线编)是柯尔克孜族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妇女传承。因使用纯羊毛、驼毛作为编织原料而得名。其工艺主要有捻毛线、染色、编织等。编制约尔麦克制品需使用特有的工具和编织机,同时根据织品的不同用途采取不同的编织方法,主要分为哈贾热、喀拉铁尔玛、切皮坎、叶克白吐别什开什铁、吐孜塔尔(帕拉斯)六大种类。编成品主要用于牧民毡房的装饰、坐骑用品及服z等。一般服饰品都是用纯驼毛线编织而成,有的上面还带有几何图案,主要染料都是核桃皮、石榴皮、蒲公英、色石等植物染料,根据织品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编织方法,多为几何图案。主要用于牧民毡房花毡、挂毯、的装饰、坐骑用品和服饰等,多用纯驼毛编织而成。




柯尔克孜族编织技艺 织花毯
柯尔克孜族织花毯采用非常简单的织机,用纯手工编织的工艺技术从古延续至今。一种方法采用平纹组织法,最简单的经纬编结,即一上一下的平纹组织法,经纬线等距十字交叉互压成毯。另一种方法是加强斜纹组织法,经纬编结采用二压一或一压二方法成毯。从古至今,这两种平纹组织法一直为织花毯的主要组织方法。










柯尔克孜族芨芨草编织技艺
柯尔克孜族芨芨草编织技艺:主要用于围建毡房墙壁用。先将芨芨草铺在地上成一条帘形,其宽度与毡房高度相同并将图案勾画在上面。用事先染好的染色毛线,照芨芨草帘上图案所需的颜色,在一根根芨芨草上缠上一段段不同的染色毛线,两端留出约15厘米的芨芨草作帘边,再用毛线绳编在起即成。芨芨草帘图案以几何纹和角纹、花草纹等抽象图案组成,也有老鹰、毡房、草原等图案。简单便捷的加工方法,艳丽多彩的配色,形成芨芨草帘质朴、自然的装饰特色扁鹊投石。
感謝您关注和參加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項目:《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间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欢迎全国各高校和设计机构具有一定设计理论与艺实践经验丰厚,且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专业设计师,主要专业方向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首饰珠宝设计、编织设计等领域,在本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和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艺术设计人才报名参加扎巴依的春天,帕米尔高原欢迎您!
敬请关注新疆一行文化微信公众号,获取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項目《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间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招生简章。咨询电话:0991-4314627 18999820303

新疆一行文化——挖掘丝绸之路艺术资源,感悟丝绸之路人文自然,搭建丝绸之路艺术创作平台!
微信公众号:新疆一行文化
电话:13999102218
邮箱:szh100@sina.cn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77 2017 08 19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