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动漫城加盟国 枞 阳 县 中-13912992225

国 枞 阳 县 中-13912992222
枞阳,古称宗子国 ,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通天神医。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毗邻;北与芜湖市无为县、合肥市庐江县两县接壤;东与铜陵郊区交界,南与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1]
枞阳县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枞阳县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辖18镇4乡、258个行政村(社区),户籍总人口97万。[1]
枞阳县2016年生产总值(GDP)20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肢体を洗う,比2015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102.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8.2亿元,增长9.8%蝶形封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7.5:54.9:27.6调整为16.9:49.9:33.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5%。人均GDP21216元,比2015年增加1042元。[2]
枞阳县有浮山风景区、白云岩、大青山、岱鳌山、旗山、望龙庵、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等名胜古迹。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方以智、“桐城文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外交家黄镇、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美学家朱光潜等著名人物。[3-4]
中文名称
枞阳县
外文名称
Zōngyáng County
别名
宗子国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华东地区安徽省铜陵市
下辖地区
18镇4乡
政府驻地
枞阳镇浮山路
电话区号
0562
邮政区码
246700
地理位置
华东地区、安徽省中南部
面积
1808.1平方公里
人口
97万[1]
方言
江淮官话黄孝片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浮山、岱鳌山、白云岩、旗山等
车牌代码
皖G
行政代码
340722
著名人物
慈云桂,汪旭光,朱光潜,黄镇等
现任书记
刘亚东(市委常委)
现任县长
罗成圣目录
1县名由来
2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默默无闻造句?区划沿革
3行政区划
4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气候特征
?地形地貌
?水文特征
5自然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土地资源
6人口民族
7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8社会事业
?教育
?文体
?医疗
?社会保障
9交通
?公路
?航运
超音速推进号?公共交通
10历史文化
?枞阳文化
?戏曲文化
?东乡武术
?汉武射蛟
11风景名胜
?浮山
?白云崖
?望龙庵
?大青山石屋寺
?岱鳌山
12著名人物
县名由来
编辑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
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
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
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铺镇,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5]
历史沿革
编辑
建制沿革
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古人类开始在枞阳境内活动。新石器时代(1万年——4千年前),为薛家岗、良渚文化领域,先民在枞阳生息繁衍,开始使用石锛、石斧等工具。

枞阳风景(7张)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属扬州之域。
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封为宗子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先属楚,后属吴,又属越。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属楚。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属九江郡。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初属魏,后属吴,属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营蒙城”遗址。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属庐江郡。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属豫州晋熙郡。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后侨置阴安县,属晋熙郡。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属熙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扬州同安郡。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为同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盛唐郡复名舒州。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为桐城县,属淮南道舒州;先归十国·吴;后隶十国·南唐及后周。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为桐城县,属淮南路淮南西路的舒州,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属德庆军。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为其东、南乡。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姜超老婆,为桐城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改军为府,属安庆府,仍隶属淮南西路。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为桐城县,属安庆路总管府杨受成争气。
黄镇图书馆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现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乡,乡名清净、大宥。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为桐城县,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为桐城县属地,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安庆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今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民国36年(公元1947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
枞阳肯德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1949年2月18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置桐庐县,县治初设项铺镇(白云区),1949年10月移至汤沟镇(汤家沟)。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4年秋,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6]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批复同意:将安庆市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2016年1月4日下午,安徽省民政厅在枞阳县城正式传达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和安徽省关于区划调整的实施意见,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管辖。[7]
莲花湖
区划沿革
莲花禅寺
唐,桐城县,辖33里。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桐城县辖4乡9镇,分别为东、南、西、北4乡和北峡、永安、鸢山、铜山、挂车、石溪、双港、孔城、练潭9镇。元,桐城辖(东、南、西、北)4乡,乡下计辖54里。韩牧岑明,洪武六年 (1373年),东、南、西、北4乡改为清净(东乡)、大宥(南乡)、日就(西乡)、桐积(北乡);设枞阳、汤家沟、孔城、北峡关、练潭5镇。至崇祯时改54里为47里。清,顺治年间,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康熙年间(1662——1722年),增加县市乡,为5乡。乾隆年间(1736——1795年),桐城县辖5乡、29镇、168保。道光七年(1827年),镇乡设置未变,但168保渐次撤并为147保。民国3年(1914年),推行地方自治,县设4乡、13镇、147保。民国19年,县辖9个自治区。民国24年,动漫城加盟县由9区并为5区,改编保甲,计编885保,合组149联保、8344甲。民国29年,全县设5区、158乡(镇)。民国34年神兽养殖场,抗日战争胜利,沦陷区、半沦陷区收复。民国36年12月,中共桐庐县民主政府建立,辖7区。民国37年7月,全县设5区、4镇、48乡、742保。1949年2月18日,中共皖西第二地委决定:析桐城县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北乡一部和庐江县、无为县少数区域为桐庐县,菜子湖至白兔湖、孔城界河主航道以东地域,为桐庐县辖区。下辖7区2镇33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民国时期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建制,县设7区、7乡(镇)、381村。1950年,全县区、乡机构变动划分12区、142乡、3镇再循环乐队。1951年1月16日,县政府更改同名乡镇,将白云区青山乡更名翼青乡,横埠区黄梅乡更名黄岗乡,陈湖区麒麟乡更名麒凤乡,汤沟区黄山乡更名黄泥乡,破罡区桃花乡更名黄梅乡,凤凰乡更名凤仪乡梦见山崩地裂,枞阳区青山乡更名前峰乡,将原辖老洲区的沙池乡划归红杨区。是年,11月22日,撤销红杨区,划归老洲区;12月20日,又复设红杨区。[8]
1953年设置未动,仅破罡区增加白荡港(乡级),汤沟区增加汤沟港(乡级),枞阳镇加辖枞阳港(乡级)。1955年12月20日,将15个区调整合并为9区,枞阳、汤沟两镇照旧,178乡(镇)未动。1956年,全县9区、两镇未动,178乡调整为82乡。1957年,全县由11个区(镇)、82个乡(镇),改划为7区、2镇、42乡。1958年10月25日撤销区建制,成立9个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9个区,划分为45个公社、2个镇,279个生产大队。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随之区、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区划未动。1973年,燕山茶林场从周潭人民公社划出,成立施湾人民公社,是为县第四十六个公社。[8]
2017年,根据省民政厅的相关批复,枞阳县人民政府正式下发通知,撤销钱铺乡、金社乡、白湖乡建制,设置钱铺镇、金社镇、白柳镇。调整后,该县辖区从原来的14镇8乡改为17镇5乡。[9]
行政区划
编辑
枞阳县辖18个镇、4个乡、238村、20社区、140居民小组:枞阳镇、汤沟镇、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85 2017 07 21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