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响马读书-第127期书单-响马读书

响马读书|第127期书单-响马读书

响马读书 是我组建的微信读书群
群成员每月必须至少读完1本书,否则即被剔除出群。我想找到一群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一起手不释卷 60 年。
群主说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每周书单
2018-4-22至2018-4-28
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

乡土中国by lijian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这本书耳闻已久,昨天看了石岚的书评马上找来看,确实是很薄的小册子,每篇文章似乎是一个专题研究昆明现状,承接顺序尚可,但也能看出不是一气呵成的,可能是一段时间研究的汇总吧。作者对中国的乡土规则特别了解,这也是全书的中心和亮点,但我对作者把乡土和现代当做对立面的行为特别不满,可能受历史阶段见识的影响,作者在当时可能是大家,但放在现代真能说过时了。首先作者的经历多半集中在和前妻考察的瑶乡、和后妻生活的云南、自己的籍贯苏州。这些经历放现代随时游遍中国来说少得可怜,另外作者明明靠少数地方不靠谱的归纳,居然得到了演绎法的差序格局,认为中国文化精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推己及人,只有自我没有团体,和西方有一个众人之父上帝的团体主义不同,这个说法和如今主流完全相反,我只能说都有道理也都没道理。你说中国个人主义,按费孝通的说法乡民自治、推己及人、狂黑墨子兼爱,也有道理。你说中国集体主义,按当今主流说法迷失自我、社会主义、恶劣自然条件发展集体主义也有道理。但回到该书,我觉得作者刻意回避礼、把其社会价值缩小到民间伦理是耍了心眼而不是水平不够。另外我对作者说中国执着土地、飞不上天的观点也不以为然,估计作者以为中国文化只有中原的世代定居、男耕女织,好像不知道楚文化的凤凰图腾和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由此说起血缘和地缘,作者感叹血缘社会的传统不如地缘现代,实际上从他偶然提起江夏费(可能他祖上是费祎吧)的例子,本来是想说他祖上可能是湖北但太久远只认苏州吴江的祖籍、即使孩子远离也靠这个血缘凝聚,实际上反而佐证了中国真是地缘社会而不是血缘社会,按血缘他该继承楚文化无疑,实际上并没有,反而熟悉的是苏州的地缘。另一面,我常说中国的子嗣中嗣不低于子,这就是重传承不重血缘的典型,可惜作者没有深聊。就不用说楚文化中的若敖鬼馁了。感觉作者对乡土了解很深,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不全,这本书写得很好,但也有历史局限性,不可全信。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这本书耳闻已久,昨天看了石岚的书评马上找来看,确实是很薄的小册子,每篇文章似乎是一个专题研究,承接顺序尚可,但也能看出不是一气呵成的,可能是一段时间研究的汇总吧。作者对中国的乡土规则特别了解,这也是全书的中心和亮点,但我对作者把乡土和现代当做对立面的行为特别不满,可能受历史阶段见识的影响,作者在当时可能是大家,但放在现代真能说过时了。首先作者的经历多半集中在和前妻考察的瑶乡、和后妻生活的云南、自己的籍贯苏州。这些经历放现代随时游遍中国来说少得可怜,另外作者明明靠少数地方不靠谱的归纳,居然得到了演绎法的差序格局,认为中国文化精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推己及人,只有自我没有团体,和西方有一个众人之父上帝的团体主义不同,这个说法和如今主流完全相反黄飞珏,我只能说都有道理也都没道理。你说中国个人主义,按费孝通的说法乡民自治、推己及人、狂黑墨子兼爱,也有道理。你说中国集体主义,按当今主流说法迷失自我、社会主义、恶劣自然条件发展集体主义也有道理。但回到该书,我觉得作者刻意回避礼、把其社会价值缩小到民间伦理是耍了心眼而不是水平不够。另外我对作者说中国执着土地、飞不上天的观点也不以为然,估计作者以为中国文化只有中原的世代定居、男耕女织,好像不知道楚文化的凤凰图腾和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由此说起血缘和地缘,作者感叹血缘社会的传统不如地缘现代,实际上从他偶然提起江夏费(可能他祖上是费祎吧)的例子,本来是想说他祖上可能是湖北但太久远只认苏州吴江的祖籍、即使孩子远离也靠这个血缘凝聚,实际上反而佐证了中国真是地缘社会而不是血缘社会,按血缘他该继承楚文化无疑,实际上并没有,反而熟悉的是苏州的地缘。另一面,我常说中国的子嗣中嗣不低于子,这就是重传承不重血缘的典型,可惜作者没有深聊。就不用说楚文化中的若敖鬼馁了。感觉作者对乡土了解很深鬼如来,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不全,这本书写得很好,但也有历史局限性,不可全信。

金瓶梅by 小野于林
《金瓶梅》绣像版,金陵笑笑生著。
关于金瓶梅全书透露出的宏大哲学社会经济文学意义,可以参见本人对格非对《金瓶梅》一书书评所做的[总结](https:github.com/hokingyang/learngit/blob/master/雪隐鹭鸶.md)。本书评将对书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用语,词语以及人物感悟进行描述。
## 人物感悟
本书共分100回,前七十九回都是围绕西门庆进行;从八十到九九回围绕陈敬济;第100回则是大结局。
其中对人物剧情进行总体规划的则是第廿九回吴神仙算命和第六二回李瓶儿临终给周边人交代后事。其中第八四回中暗埋孝哥儿(西门庆转世)归于普静师座下的结局。
西门庆是本书最关键人物,若按《金瓶梅》的“作者之言”而论,西门氏一生行藏,可以用“酒色财气”四个字来形容。若按佛教的观点来看,“色”乃是一切欲望贪痴的根由,因此,西门庆的一生,也可以用一个“色”字加以概括。但是其对待朋友、妻妾、下人也还算是仁义之人,他对钱的态度也不是守财奴心态,认为“兀那东西,是好动不喜静的,怎肯埋没在一处!也是天生应人用的,一个人堆积,就有一个人缺少了”。因此对朋友贫时候也会尽力相帮。小钱有时候显得”糊涂“,但是对于商业经营则非常精明。其中有一节下人介绍一笔粮食买卖,被他一眼看穿背后猫腻,尽显精明。
相比之下,他周围则围绕更多的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帮闲图利小人,如厉伯爵,蔡御史,李衙内等都描写的活灵活现,很容易对应到现实社会中的人中。正是:红粉情多销骏骨,金兰谊薄惜娥眉。
陈敬济是以西门庆女婿身份出现在书中,对他的印象则是聪明伶俐,精于人情世故,乱于声色犬马,只要有缝就会盯上去,乱性必致身乱,经历过西门庆府总管,因性乱与潘金莲李亦菲,被月娘扫地出门;无路可走,被乞丐道士龙阳;后被金莲丫鬟春梅收入守备府,又与守备夫人春梅和王六儿之女搅在一起,最终被守备府张胜手刃,草草葬与寺中。他是书中最可恨之人,实在是无一个性值得书写,实在是”咎由自取“的花下鬼。
人物城府描写,当属夏龙溪与西门庆的关系。夏龙溪平常举止温文柔善,行事模棱两可。曾孝序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曾说他有“丫头”和“木偶”之态,可以说是时论对夏龙溪为人的基本评价。但这样一个“丫头”和“木偶”,实则城府很深,极有心机。夏龙溪身为西门庆的上司,却对副手言听计从,处处示弱,时时讨好,极为恭顺,正、副关系仿佛倒置,所谓善用人者处其下也。他表面上与西门庆情投意合,凡事都让西门庆拿主意,一副“无可而无不可”的样子,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在西门庆身边埋伏了“眼线”,可见此人心智之高,远在西门庆之上。正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金瓶梅中人物也不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买卖人或者困于酒色财气的痴人。也有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的好男儿。有词一篇,单道周统制果然是一员好将材。当此之时,中原荡扫,志欲吞胡。但见:
>>
四方盗起如屯峰,狼烟烈焰薰天红。
将军一怒天下安,腥膻扫尽夷从风。
公事忘私愿已久,此身许国不知有。
金戈抑日酬战征,麒麟图画功为首。
雁门关外秋风烈,铁衣披张卧寒月。
汗马卒勤二十年,赢得斑斑鬓如雪。
天子明见万里余,几番劳勣来旌书。
肘悬金印大如斗,无负堂堂七尺躯。
## 特点词汇
第三二回中,有一句:“寒鸦儿过了,就是青刀马”。白维国主编的《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年版),对“寒鸦儿”和“青刀马”都做出了极为明确的解释。“寒鸦儿”是“寒鸦儿抖翎”的缩略,模拟两性在性事中的身体反应,而“青刀马”指的就是精液。寒鸦儿过了就是青刀马,实为性事隐语。
第三七回,西门庆勾搭王六儿一节,"(西门庆)临出门上覆他:“我去罢。”妇人道:“再坐坐。”西门庆道:“不坐了。”于是出门。"张竹坡评论这段文字时曾说:“三句九字,勾魂帖,定情书。”“我去罢”三字是明显的留恋之语,实际上心有不舍,不肯就去。王六儿一定是听出了西门庆的弦外之音,便说“再坐坐”,文字精省,语含私挑,却不露声色。而“不坐了”,则是既恨又悔,却又无可奈何。西门庆心中的无限惆怅,于三字隐隐见出。
形容对人秉性习惯把握明白的一个用词”一箭就上垛“,如薛嫂介绍孟三姐给西门庆:”她娘家姓孟武川论坛,排行三姐,就住在臭水巷。又会弹一首好月琴,大官人若见了,管情一箭就上垛“。
戏子奏乐时的形态:“筝排雁柱,歌按新腔,款跨鲛绡”。演奏效果:"果然是响遏行云,调成白雪"。
丧事叫:鼓盆之叹;给人画像叫:传神。
描写相思:金莲每日难挨,怎禁绣帏孤冷,画阁凄凉,未免害些**木边之目,田下之心**。
温柔乡的警示: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第三回中,西门庆通过王婆偷情潘金莲,其中王婆有两段流传甚广的论断,其一为“挨光五手段”,其二为“挨光十分论”。
“挨光”既是“偷情”。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的。第一,要潘安的貌;第二,要驴大行货;第三,要邓通般有钱;第四,要妆小伏低,就要绵里针一般软款忍耐;第五,要闲工夫。此五件唤做“潘、驴、邓、小、闲”。都全了,此事便获得着。
”挨光十分论“:王婆设计从接触潘金良到金莲入彀共分十个阶段,环环入扣,从头到尾其中没有半点强迫潘金莲的意思,从第一步到第十步每一步中只要某一个环节金莲表现出那么一点不愿意,那么整件事情就没有下文了。有解读者把这十分论用于商业谈判,却也不显突兀。此处留下一个关子,感兴趣者可自行了解。
切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by 冲
赞同晓伟师兄的说法,吴晓波团队确实很会总结,以时代为线条,以企业家为分析对象,总结了2008-2018年的经济发展变化。这本书说的这十年于明加大胸,就是最近的十年,因为都亲历过,一些事一些人都先后在媒体焦点上出现过,所以更加印象深刻。
记得汶川地震的第二天的大学英语课上,集体默哀
记得一夜之间,所有的公交站牌都换成了韩寒的凡客广告
记得中国GDP超越日本的媒体沸腾
……
之前有人说过,社会是最好的小说,我们每天都有关注的热点爆点,但热点爆点一经曝光,也是烟花最灿烂的瞬间,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的无隐无踪。但热点爆点的参与人的人生却不是这样的断点分布,而是连续的,会起起伏伏的。一直感觉,将每天的爆点热点都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然后再持续跟踪,应该也是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而这本书相对完整的记录了一些事情的完整变化。激荡三十年中褚时健从烟王 到入狱,这本书里,又看到这位老人狎具,经历过如此沧桑巨变后,又携满山的褚橙再次回归。
时代的列车轰轰前行,总有弄潮儿站在风口,各领风骚数几载。新的故事仍在持续书写。

网络与国家by GDP
《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作者弥尔顿.穆勒
此书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互联网要不要治理,另一个是互联网治理应该由谁主导。第一个问题似乎已经不是问题,犯罪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内容分层筛选问题,当下身边有很多事情发生,在在提醒我们,这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必须有规则、有约束、能控制、能处罚。但有关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不那么简单。
作者在讨论中引入两个维度:一个是要不要政府参与,政府出面治理还是通过网络自治;另一个是要不要国家,以国家为单位各管各家还是全球合起来统一管理。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就是四种选择:政府-国家,网络-国家,政府-全球,网络-全球。
各国政府肯定不会放弃网络治理权力。网络的全球化本质上就是对国家治理的挑战,确实给各国政府进行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道德质疑。但是,网络治理却无法绕过国家机器来惩戒网络犯罪,如果国家完全不参与互联网治理,问责制度将不复存在,私人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
书中讲了很多当前实际运作,各种案例。书虽然不薄,但读起来不费劲。我读的这一本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里面针对重点画了一些道道,不多,画的地方也比较合适,感觉给阅读提供了不少帮助(我不是说在上面画道是对的啊)。

雪隐鹭鸶by 小野于林
《雪隐鹭鸶》,格非著。
此书是格非对《金瓶梅》的读书笔记。本文也可以认为是《金瓶梅》读书笔记^2。
《金瓶梅》是一部激愤之书,也是一部悲悯之书。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是世界观、价值观、修辞学,还是给读者带来的令人不安的巨大冒犯,《金瓶梅》都是空前的。时间的流逝从未减损它的“毒素”或魅惑力。后人尝评: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 哲学观
本书名来自于《金瓶梅》绣像本中第廿五回中一段评价“正是: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从此都知道雪娥与来旺儿有首尾”。另外全书共有三次出现这两句词。《金瓶梅》有两个版本,其一为词话本,其一为绣像本;绣像本《金瓶梅》对词话本多有删改,删改的内容包括回目、诗词、字句,也有错讹订正、情节补缀以及结构上的调整。不难发现,绣像本的作者在修辞、技法、章法结构上的造诣和修养,要远胜于词话本作者。本书评作者认为:绣像本作者增删改的终极原则——那就是“去道德化”原则。《金瓶梅》对社会、历史、道德和文化的否定是全方位的。作者既然要否定现实世界,从现世中见出虚妄,就必须对世俗的道德、人情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由于后世张竹坡、曹雪芹以及后世的很多读者看到的多为绣像本,其作者“去道德化”的倾向导致《金瓶梅》的**劝世和诫世**主题发生了重要偏转,使作品的**相对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气息**空前浓郁。
《金瓶梅》出现的时间与王阳明学说出现时间应该有交叉或者前后相续。阳明学说出现的原因之一,正是为了解救“朱门末学之弊”,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现实层面的种种挑战。其学术的荦荦大端,并对晚明至清代学术产生重要影响的内核,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行合一说、良知说以及无善无恶论。而晚明时期的无善无恶论则是禅宗的本质,并且催生三教合流与佛儒互证成为思想界的流行观念,并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论争,阳明学都是其重要的枢纽。而《金瓶梅》一书本身即是儒道释三教一体的,而且,《金瓶梅》的佛道世界观也在全书中加以体现,例如月娘一直以信徒身份出现,最终通过南柯一梦罗平烺,月娘知道西门庆托生为孝官儿,也是平时集小善而成回报,如果不跟普静禅师出家(取名明悟),等待他们的就是五尸伏地。西门庆一生为恶,霸人妻女,但平时对朋友、妻妾、下人也算仁义,因而有此结局也算“无善无恶”的体现;同时也是日本禅宗“恶人正机”说的体现,可见日本禅宗与中国禅宗之间渊源。
## 《红楼梦》与《金瓶梅》
《红楼梦》与《金瓶梅》向来被认为有极深的承继关系,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说法。清代后期至民国一直流行着另外一个观点,即认为《红楼梦》是《金瓶梅》的倒影(苏曼殊亦主此说)。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倒影说”显然更能切中肯綮,言简而意深。
从人物关系上来说,《红楼梦》之继承《金瓶梅》,不是简单的移植或模仿,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综合和重组。吴月娘之变身为贾政,这是男女易位;潘金莲之于林黛玉,这是脱胎换骨;李瓶儿之于秦可卿,这是由实入虚;西门庆之于贾宝玉、薛蟠和贾琏(西门庆的孩子气以及钟情于群芳的痴憨都为混世魔王贾宝玉所继承,而他的贪欲、蛮横和轻狂则分给了薛蟠和贾琏二人),这是一而多,多而一。同样,从孟玉楼这个人物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薛宝钗、探春或熙凤的影子。
就真妄与善恶观而言,《金瓶梅》是用真妄取代善恶,因而是“无善无恶”,最终落入了空寂与虚境;而《红楼梦》则是两者兼有,彼此照应,并行不悖。因为有了“真妄”,善恶之分被放置到了一个更严格的系统中加以观察而见出真伪。但曹雪芹只是将“善恶”放在引号中,并未最终取消它。除了真妄与善恶之辨外,《红楼梦》的作者还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即“清浊”之分。
从情与欲的关系上看,《红楼梦》既有欲又有情,而《金瓶梅》则是一个无情或无善的世界。用“尊情”这样的概念来指称《红楼梦》则可,来描述《金瓶梅》则不可,因为《金瓶梅》中几乎是“无情可尊”。
最后,两部作品都涉及的“绝望”问题。《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的佛道结构,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金瓶梅》的相对主义,将出家或对世俗世界的逃离作为其基本归宿。也就是说,《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对这个世界的批判、否定乃至绝望,但《红楼梦》的佛道结构是寓言性的,并非实指,这与《金瓶梅》有着根本的不同。《金瓶梅》中的佛道归宿,是世俗个体的唯一出路,而在《红楼梦》中则是象征性出路。
## 草蛇灰线
《金瓶梅》草蛇灰线,千里伏脉,所有人物线索都没有浪费。其中吴神仙给众人卜卦一节,则给所有人未来命运都埋好了伏笔。
书中所引诗词歌赋、杂剧唱词,绝大部分皆有出处,这是《金瓶梅》叙事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金瓶梅》在叙事和文体上的创造与开拓之功,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其中将唱曲与插入性文字并置,更属石破天惊之举。要知道,这样一种“共时性”的场景叙事模式,在西方小说史上,要迟至二十世纪初才被发明出来。
纵观全文,何永寿号天泉,蔡御史号一泉,尚举人号两泉,王三官号三泉,西门庆只能屈居第四,名为四泉。泉在古文中即为”钱“之意。西门庆的“四泉”牵出天泉、一泉、两泉、三泉,小说中所有的人物,似乎是西门庆一个人的不同化身,到最后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人。他们都受着欲望的煎逼,受着风刀霜剑的摧残,受着六道轮回、漫漫黑夜的笼罩,这正是《金瓶梅》指点迷津、悲天悯人的基石。
好事如张竹坡者,对西门庆一生所经历的女人做了一番详尽的统计。据他列表计算,西门庆“淫过妇女”,共有十九位,当然不包括正妻吴月娘在内。这个列表,堪称西门庆的“群芳谱”。不过,如果把这些人物与《红楼梦》中的“千红万艳”做一个对比,不论是身份还是品性,其市井的寒酸穷愁立刻暴露无遗。如果说这十九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西门庆一勾即能到手。西门庆与这些妇人打交道,没有遇到过哪怕一丝一毫的困难。其背后,反衬出来的恰恰是“财”。若按《金瓶梅》的“作者之言”而论,西门氏一生行藏,可以用“酒色财气”四个字来形容。若按佛教的观点来看,“色”乃是一切欲望贪痴的根由,因此,西门庆的一生,也可以用一个“色”字加以概括。
在《金瓶梅》众多人物的死亡谱系中,李瓶儿之死描述最详。自她得病至下葬,前后文字竟达十余回之多,尤以第六十二回叙写最为详尽。此回文字超长,叙事剧繁,面面俱到,就连后文核心人物西门庆与潘金莲之死,亦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如亲人家眷、仆役小厮、地方官员、趁趣帮闲、妓家戏子、和尚道士和医家法师,无不出场亮相。透过李瓶儿之死,作者不仅写出了各色人等对李瓶儿之死的态度,反过来也通过李瓶儿这个临终人之眼,来打量周遭的人情世态。在中国文学史上,用如此繁盛的篇幅,正面描述一个普通人的死亡,严格地说来,还是第一次。
**若要了解《金瓶梅》人情世界的亲疏深浅、德恨恩怨及种种世态炎凉,观此回文字足矣。**

看见by 李相彤
《看见》柴静 本书二十章,每一章是一个独立的话题,大致都可以在一小时内读完。因为主要素材来自新闻节目,对于一个没看过其节目的人来说,还是有些增长见闻、启发思考的点(虽然目前来看,说的都已是陈年旧事)。虽然文字内容涉及北京城的高楼、小村庄的泥土、大众的争论点和小众人士的隐秘,叙述也在竭力追求一种写实和理性,还是总给人一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小资情调,或许是因为官媒使然,或许是因为影音节目使然武藤十梦,常常执着于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思想本身是自由的,一旦涉及到“表达”或者“教化”,就必然失去了它的原意,这个书评的表达也是如此,但不作表达,就不会有这本书和书中的思考了,也是个悖论。再者,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多年在工作中持续的观察、纪录、思考,这本身显得更为可贵,而非观察、纪录、思考的对象。
从前往后,是一个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过程,但多数章节是有些同质化的,这导致10章以后都显得有些乏味。直到第17章,关于卢安克的这章,才是最打动我的,因为这里基本没有驳斥或者宣扬某种思想或者主义,詹雯婷传达的东西接近于老子或者《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摘句:疑问一旦开始,逻辑自会把你推向应往之地。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天道与人文by lijian
《天道与人文》 竺可桢 著。之前对于作者的了解,主要是小学一篇讲物候学的课文,后来高考报志愿时知道浙大有个竺可桢学院,一直以为竺老只是个普通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后来发现他竟然能请得动马一浮,开始感觉是个大人物。这次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是真大师。这本书是一些科普小品文的合集,包括了各种气象学的常识和历史掌故,考据严谨,语言优美,既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关键还极其简练,实在让今天写科普的汗颜。竺老是哈佛的博士,对于西方那一套非常清楚,但他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丰富的史料,从物候入手重建历史气象的变迁,结论和欧洲人用碳同位素方法几乎无差。用中国的套路混西方的主流圈本来已经不容易,竺老还一直致力于攻击各种错误的结论黄湄媚。比如当时主流的认为中国天文学来自巴比伦的观点,被竺驳得体无完肤,该书以毕宿为例,西方简单根据谐音认为是巴比伦雨神,竺老从中国的毕宿加上月亮的时空定位入手,介绍了一套更高明而精确的体系,简直是完爆万丽霞。还有篇考据中国的二十八宿是印度的祖宗,也是科学论证的经典,可惜竺老未能看到曾侯乙墓挖出的衣箱,亲眼见证自己的观点被印证。此外,关于历法和节气的论述也特别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从时间和精确度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历法就完爆西方,如今主流的格里高利历在中国古代就是渣渣,我以前写了几篇吹中国历法和黑巴比伦天文的文,可惜没有早看到这本书,不然素材估计多十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天很多“主流”科普真是堕落到连一百年前都不如了,连我这个不专业的人都能发现破绽,不用说竺老早就写好的了,这里不细说,只列举竺老一个观点,格里高利是垃圾,该废。这本书篇幅不大,看得酣畅淋漓,尤其是作者的文字,也有相当强的功力,严谨扎实的治学、专业科学的功底、爱国自信的心态、优美华丽的文字、信手拈来的典故,实在是我辈楷模。强烈推荐这本书。

比海更深by Lola
《比海更深》是枝裕和
1. 内容概要: 良多是一个15年前获得文学奖后就沉寂了的不入流作家,现在以取材为借口,靠当私家侦探过活,却把钱全都挥霍在赌博上,几乎无法支付孩子的赡养费。妻子响子与他早已离婚,带着儿子真悟生活。父亲去世后,良多的母亲淑子则独自一人生活在郊外的住宅小区中。重新与之前不信任自己的家庭取得联系后,良多努力重塑他在家中的存在感,并试图在自己年幼儿子的生活中找到自己长久的地位。但直到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他们才有机会真正重新结合在一起 。
2. 比海更深的是什么?是我贯穿全文的疑问。
--作者借淑子的口说,<比海更深>来源于邓丽君的一首歌:“那是比大海更深不二咲千寻,比天空还要蓝,要超过如此般的爱你”。 淑子还说 “活到这岁数,我还从来没有感受过比海更深的爱。”“普通人根本没有。”淑子断定。“即使这样,大家也都活得好好的,每天都很快乐。因为没有所以才活得下去。就像我这样,也开心地过着每一天。” 也许那种拥有过激情燃烧般爱情的人,才无法快乐地过上安稳平淡的生活。
--我理解“比海更深”的是希望/梦想。当然,里面可能包含“比海更深的爱情”。无论发生什么,都舍不得丢弃那么细微的实现梦想的可能性;甚至知道不可能实现了,仍小心翼翼地坚持。
3. 直观感受:真实。作者成功的地方在于没有试图讲大道理,而是给读者空间感悟。毕竟从来也不缺大道理。是枝裕和把一个个丰富的人描绘出来,让你看到这就是你,是你的父母,是隔壁办公桌的同事税子洺。大家都是一样,有坚持不了的梦想,有无限的遗憾,又不肯放弃生生不息的爱和希望;有自私和冷漠,也有温情和悲哀。《比海更深》让我联想到杨德昌老师的电影《一一》,看完觉得走过了人生,以及,生而为人,大家都不容易。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by SL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
这本书论述了中国从前封建时代直至晚清的政治制度史,描述为主,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作者主要通过制度主义和历史主义研究了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制度主义是指在制度安排转型分析中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历史主义强调因果律,注重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
官僚体制从秦汉起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为官僚的选拔、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个子问题。历朝历代都将选举视为关系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因为稳住了选举就稳住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体量巨大,因此要依靠庞大的官僚系统进行管理,如果没有权力制衡的制度安排那么权力的运行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宏观上有行政、监察和军事的三权分立,微观上有相权的分割和每个部门的权限细分,以及各个部门之间权限的模糊和相互渗透。
皇帝制度和官僚体系的沟通衔接是传统制度从来都难以处理的难点。官僚制的本质规定是选贤与能,着眼点是能力,而君主制的本质规定是世袭的,着眼点是血缘。君主制和官僚制往往相伴而生。事实上,无论制度授权与否,凡是处在权力中心的人都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尤其皇帝周围的人往往担负了沟通内外的职责,历史上所谓的三大祸患“宦官、外戚、女主专权”实际上都是跟皇帝制度和官僚制度之间的沟通衔接有关,
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国家不可能进行精密管理,因此制度安排的设置本身就是粗狂的,存在很多空隙,但是并不影响机构的运转,因为古代制度本身就有处理复杂关系的模糊机制,即“隐性制度“,而基于同样的原因,在中国历史大多数时期不管统治者奉行什么思想主观愿望如何,对农村只能实行近似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乡官逐渐变成差役,空间则留给了乡绅和其他精英,因为类似秦朝实施的严格精细的乡村管理制度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和税赋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制度安排时间一长,就会曝露出交易成本迅速提高的趋向,甚至达到王朝政府不能承受的地步。
从政治文化角度讨论政治制度时,“道“和”术“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落实在制度和政治操作中,道是指文治精神(重文轻武,文官治军,推行道德教化重视礼仪等意识形态),术是指权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等)。文治精神是秦汉以来每个常态王朝所必备的,儒家理念对于维护一个分散宗法制的农业国家有无穷奥妙。西周的贵族式完整的宗法结构虽被破坏,但是以血缘姓氏为轴心的父系宗教散落在民间成为小农生活共同体的粘合剂,东汉末年官僚贵族化以门阀的形式再现,但是在官僚体制的自身规律下,贵族化趋势得到遏制,这么一想计划生育也在建国初期遏制了官僚贵族化。正是有了意识形态的推行和礼仪化制度这两个基本要素,古代制度呈现出文官第一的特色。
制度从来不是静止的组织和框架,从来没有动不得的“祖宗之法“,虽然保持稳定是中国古代制度的规定,但是变化始终存在,制度的改变总是从补充性变革到替代性变革,再到框架性改变,在中国制度的惯性始终发挥作用,稳定是人们最为看重的政治目标,因此总是避免因结构动荡而导致整体动荡。这是一本教材类的书,因此主要是梳理概念整理历史,里面甚至还有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感觉作为入门了解是一本还不错的书,可以更为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

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by SL
《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戈登.图洛克
也不知道是这本书翻译的太差还是原书行文就写的很混乱,总之读起来不够顺畅,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和想法还是很不错的。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解释作者在华盛顿居住期间观察到的现象:与寻租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比,寻租者付出的成本低很多;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在寻租方面的其他短文“关于寻租的随想”,包括寻租的定义以及与传统市场的关系等等。作者丰富的从政经历和扎实的学术背景促使他在公共选择、寻租理论等方面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他在经济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原创性贡献,实际影响也远超过经济学而渗透到政治学等其他学科中。
作者对寻租的定义比较简单,寻租是指资源的利用实际上降低了总产出,却是得少数人获利。书中主要是对非市场行为进行了论述,实际上市场中也有寻租行为。对于寻租业规模很小但是收益很大,通过游说团等活动影响政府行为的投资成本很低但是收益很高的现象中的差异存在的原因,作者给出了6个可能的解释,其中两种作者觉得不合情理,但是无法证明错误:
第一, 为了进行更多的寻租活动必须欺骗公众,这一欺骗通常要求人们选择低效的生产方式,因此寻租的实际价值比看上去的要低。
第二, 寻租的实际成本是由选民直接承担的。
第三, 有效寻租的数学问题。按照这种解释寻租活动造成的社会浪费会更多,这个主要是从成本曲线和规模经济与否去分析的
第四, 寻租为一些特殊利益集团创造的公共品,因此特殊利益集团会搭便车。
西方的寻租活动以一种合法的形式存在,因此腐败的罪恶由人道德的瑕疵变成了体制的缺陷和罪恶,因此感觉西方学者擅长把一个社会现象和问题将道德因素剥离变成纯粹的经济学问题,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研究总感觉有点隔靴搔痒,例如这本书作者就秉持着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大提前下进行分析,但是实际上理性人假设是不是真的适用或者合理都尚且让我感到困惑。看到很多书单上都推荐了这本书,但是感觉这本书读起来的收获不太多,因此不太推荐

生命之书by 韩祝鹏
《生命之书 365天的静心冥想》,作者克里希那穆提,译者胡因梦。
克里希那穆提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是著名的心灵导师。这本书以每天一页的篇幅,简述了关于生命、心灵、信仰等话题皇瓜 明月珰。适合每天随手翻看,静下心来阅读。
说起克里希那穆提,早年经历很是传奇。他生于1895年,是印度婆罗门家庭的第八个孩子。14岁时,被一个叫“通神学会”的宗教研究组织认定为“弥赛亚”,这个组织把他和弟弟带到总部里去培养,准备将来作为他们的宗教领袖。然而在1929年,来自全球的信众准备来聆听这个新的救世主的教诲,他竟然宣布解散了,要求退还所有信众捐的钱,并且宣布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组织中。这是让我很敬佩的一点,从小被圈养的环境下,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他是有真觉悟的人。
读这样的书,就像和一个智者对话,或者聆听一个智者的自言自语。你其实无法立刻获得什么有用的答案,但能了解到有哪些我们日常忽略的问题。理性之外,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卢克天行者传奇by 张晔Dante
《卢克天行者传奇》 去年年末我读了几本赫尔博斯的小说集,博尔赫斯经典的套路就是:关于A的故事,我是在某地听B说的,而B则是在另一个地方听C说的,在这种层层转叙中,叙述者隐匿了,虚构与现实模糊了波罗丁的证物。有一种佛经开头如是我闻的味道。
《卢克天行者传奇》就有这种博尔赫斯的味道。整个故事就是一艘飞船快要入港了,船员围在一起讲故事,讲的都是大名鼎鼎的义军英雄卢克天行者的故事。这其中又有一种《一千零一夜》的味道,都是一个故事引起下一个故事(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说书人传统?)
这本书的趣味性就在这里,虚实双生。有一些故事与另一些故事矛盾。有一些故事你无法辨认它的真假,但是在虚幻之中轼组词,一个星战迷熟悉的卢克天行者被勾勒出来了。从文学角度来说,它是一部成熟的作品,可以看到刘宇昆的努力,甚至可以大胆断言一句,在他们这一辈科幻作家的努力下,科幻文学正在摆脱类型作品的窠臼,迈向正纯粹的文学(当然这只是我没有任何专业性的评论)。
对于一个星战迷,这本书还有更多的惊喜。比如在221页的“我有种不祥的预感”,又比如24页说汉索罗会先下手为强(Han shoot first 梗),每个星战迷看到这些著名的梗都会会心一笑。与此相比,《玩家一号》的玩梗只能说是报菜名。
《星球大战》有正史和传说之分,正史就是电影以及官方认可的出版物,所有设定以正史为准(换句话来说就是其他的都不算数了,这有个好处,那些乱七八糟的设定我们翻书不认人就好了)。刘宇昆虚实相间的高超技巧使得本书即使无法再正史中继续衍生新的故事,也不会被“吃书”(官方推翻自己的设定,比如著名游戏公司某雪),毕竟谁能否认在某个遥远的银河系,是不是有一群船员茶余饭后摆龙门阵的时候,讲过某个大英雄的故事,又有谁能核实这些故事的真伪呢?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by 王晓伟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吴晓波著。作者的《激荡三十年》写到了2008年,这本《激荡十年》可以看作是一个续集,书中作者延续了以往的写作风格,对08年金融危机后的这十年经济发展,以及相关的风云人物进行了刻画和总结,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内容引人入胜,非常值得一读。
读吴晓波的荡系列,有一种以上帝视角俯视过往现象的感觉,而这本《激荡十年》感触尤为明显,因为书中描述的这事事件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但是我们并没有仔细研究过它们的来龙去脉,也不知道它们的发生与历史背景有何关系,这本书就给出了一个答案。比如历年中国福布斯首富的变化情况,其实就是各种宏观政策和历史机遇的结果,我们这些身处庐山中的人,很多只是看个热闹,并没有想过背后的门道。
吴晓波,或者说他团队的总结和提炼能力非常强,这种能力体现在两个维度,是纵向的时间维度,一种是横向的空间维度。
从时间维度,他把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主要企业家进行了排列,而且给每个时代都添加了恰当的标题,比如92到97年称为品牌狂飙时期,代表人物有巨人的史玉柱。这份名单,其实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历史。同时这份名单也可以当作复习《激荡三十年》的一个索引。
从空间维度,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背景、特点的企业家被分类,你可以看到在这个大舞台上,各方力量是如何各展所长,逐步发展壮大,成为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这些人物的命运也让人感慨万千,有的依然活跃在当今的舞台,有的已经锒铛入狱,有的已经去世多年。所以我们要牢记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牛棚杂忆by 风中追风
《牛棚杂忆》by季羡林 原先对于W时期的作品都是敬而远之的,觉得小心灵受不起这刺激,但是近些年来读史读的多了 对于有了整体的认识,于是大着胆子看了季老这本书。手段有贴大字报向全校通报,向全国辐射传播,接着抄家,查文件资料,给人戴上各色帽子,然后结合劳动改造,旨在改造思想。现在看来,除了折磨了精神与肉体之外。季老的作品里反而还会有一些散发人性温暖光辉的章节,总算让那样麻木晦暗的记忆里有了一丝光亮。通过季老这一自揭伤疤的回忆录,描述了一个曾经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都自甘堕落的过程,很庆幸还有一大批人熬过了那场寒冬。

活着活着就老了by Ocean
《活着活着就老了》,作者:冯唐,这是一部杂文集,2013版浙江文艺出版社,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本书一共四卷,第一卷:文字打败时间,其实主要是讲《关于书的话》(其中一篇),读完此卷,你或许会有一批新的书单出现,此卷推荐篇目为《雪夜枕边读禁书》、《中文小说:体会时间流逝中那些生命感动》、《好色而淫,悱怨而伤》和《老聃的金字塔原则》;第二卷:饭局酒色山河文章,其实主要是讲关于作家的话,读完此卷,你会或深或浅地读到更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呈现在作者的眼中的,或许你会又有一些书单出现,此卷推荐篇目为《一万年来谁著史》、《惟楚有才,于文为盛》、《蚊子文字》和《像狗子一样活去》;第三卷:如何成为一个怪物,其实主要是讲作者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此卷推荐篇目为《(专业文章,文青勿入)战略规划的十二大主意》、《人生的战略规划》、《茶与酒》和《食色》;第四卷:择一城而终老,顾名思义,此卷主要讲城,以及城与城的对比,此卷推荐篇目为《浩荡北京》,针对此篇中的某句文字思辨一下,虽然快乐就像一块糖,只是人生的一种味道,但只追求快乐没什么不好。好了,言归正传,初看冯唐的文字读着是有些爽,感觉嚣张,牛逼,鲜活,有趣,有个性,有见地。但读着读着就有些腻了,读到后来,觉得有些篇章就是在扯了,至少这部杂文集给我的感觉是这样,主要是能够令读者深思的文字太少了,行文的美感又缺了一些,难免会枯燥了,乏味了,睡意来了。因此建议冯唐的杂文慎读,偶尔读,有选择地读。期待能在冯唐的小说中找到更多的共鸣……

相by 楚绒
《相》,这是一套关于相学知识的绘本总共10册,韩国国宝级漫画家许英万用漫画的形式来创作,讲解的生动具有通俗性。整套书理论依据来自中国的麻衣神相,有很多实例越看越觉得有趣。书中说气为万物之根本,是一种力量,而人有三气,一为先天之气,就是在娘胎里所承接的气,最为纯粹最难改变也最为重要。(怀胎十月真的很重要)二为反复修炼所获之气,凭坚定的信念进行修炼最终可获得。三为乘虚而入的浊气,浊气会带来疾病,简短人的寿命,阻挡运气。平日要好好保存母胎之气,辅之修行之气,让清新之气在全身运转,气好脸色就好,脸色好会有好运。还有很多微妙的五官和体格差异的案例,看后明白虽然与生俱来的品性无法改变,但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只有缺点,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便是最大的智慧。同样与生俱来的长相无法改变,但精神世界和心态的提升,而会使命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面相体格红楼奋斗生涯。懂些相学,有益于生活工作和家庭。

financial intelligenceby 维小莉
《financial intelligence》作者Joe Knight, John Case, and Karen Berman, 中文译本为财务智慧。股神巴菲特曾说,用笔偷巨款比用枪抢小钱容易多了。会计数据是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反映,经济活动是真实的,但每个企业的性质不同,每个会计师的主观判断不同,因而反映中存在偏差是不可避免的。本书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会计三张表的关系,以及每张表中的’硬数据’和’软数据’。08年金融危机以前,华尔街更关注损益表。金融危机后,华尔街意识到损益表里的数据项更容易被人为操纵以及携带主观假设(软数据太多),因而常常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华尔街转而关注现金流表,因为现金流表更难被人为操纵(硬数据多)。巴菲特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投资企业的现金流,早在1986年他就提出了onwer earnings方法,将一个公司的价值等同于它未来能产生的现金流的总和。本书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各种财务比率。单个财务比率的意义不大,只有在横向和纵向比较时才能显现出其价值。作者尤其强调,一个公司的财务比率的时间序列能够清楚地体现公司的发展趋势,当趋势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是一个重要信号。读此书时,感觉非常枯燥,也可能因为读英文的速度不及中文,还好作者时常会举真实的大公司年报做假案例,坚持读完后感觉受益匪浅。

the social animalby 源
中译本名为《社会动物》。作者是美国一名新闻记者/政治评论员。作者深信,情感比纯粹的理智重要、性格比智商重要。因此,他通过塑造书中的主人公夫妇,从刻画他们的出生、上学、交友、恋爱、工作、成功以及老去这整个的人生轨迹,来阐述潜意识和情感如何影响了人生的选择以及最终的归宿。有意思的是,作者非常雄心勃勃的尝试将近几十年遗传学、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的重大发现都融合在这两个人物的成长过程中。借助他们的言行与思考,他们的困惑与成长,作者串联起来背后相关的科学支撑。
对书的评价可以引用两句作者的自评。书中序言第一句,‘这将会是你读过的最快乐的一本书’,以及书的致谢,‘我无法把书写的尽善尽美,达到让所有研究人员都满意的程度’。——这的确是一本读起来不费力且愉快的书,作者语言诙谐,并且当你正被主人公的遭遇和选择吸引,又忽地被作者抖包袱某某科学研究back up了一下,这种感觉还是很愉悦的。我们承认作者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无法对所有研究了解透彻,但他尽可能把得到重要结论的科学家们的名字记录下来,把他们的成果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呈现出来。很有心意。
合上书,我能记得的最共鸣的地方,是主人公孩童时期交错的一些误解和创伤的情绪,以及青少年时期,形成独立思考过程的挣扎和蜕变的过程。读完会对儿时的自己以及以后的小孩更加的宽容。书中后面内容还涵盖了事业的成功、婚姻的变故、以及对大选的解读(是的,作者是个新闻记者他忍不住了),以及最终老去的章节。都适合翻看。目前最大心得是,还是要多赚钱,保障退休后美好生活。不知以后是否会有更多共鸣。

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by Rachel Z
《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亚历山大·弗雷格伦特编著 罗楚燕译 这本书是31本伟大的博物馆丛书之一,此书主要向大家展示博物馆内比较重要精品的油画及雕塑展品。冬宫博物馆主要设计者为18世纪中叶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实她仅仅是为了给自己设计建造一座神秘优美的隐秘居所,只对少数的朋友开放。冬宫博物馆共有五座宫殿,据最近的精确统计,藏品已达两百多万件。藏品多是女皇及王子戈利岑期间大批收购所得,或收藏家捐赠,也不乏世界大战黑暗时期从私人收藏家手中强制充公。其中比较令人惊奇的有达芬奇的两幅作品(流传至今的仅十副),伦勃朗,乔尔乔内,提香,雷诺阿,拉斐尔,马蒂斯,高更,莫奈,梵高,毕加索的多幅珍品,还有米开朗琪罗的一座雕塑作品。除去以上比较熟知的几位大师精品,此书个人比较喜欢弗里德里希的《夜晚的港口》和《克尔科诺谢山》两幅作品。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
by lijian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 长铗、韩锋 等 著。这是一本很实用的区块链科普书,从基础原理说起,到深入的技术细节,再到各种应用场景和法律背景,都有涉及,适合作为了解区块链的参考书。不过每一章的作者都不同,虽然各自专攻有差,但风格不统一,内容也很散,阅读体验不是很好,不过该书很短,不用花太多时间。另外作者几乎都是这一波弄潮的圈内人,难免有不客观和打广告之嫌。
作者们认为区块链是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就好比TCP/IP协议之于信息流的万维网,区块链应该是未来价值网的通用协议。比特币只算是区块链1.0,虽然区块链成名于比特币,但虚拟币只是一小部分,到区块链2.0就是智能合约了,书中举了很多应用的实例,很有参考意义。关于各国法律和对待虚拟币、区块链的态度,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较有价值。
不过该书过于鼓吹区块链的安全性,丝毫不提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异,有点把妄境搬到现实的意味刘金迪。另外作者们都是去中心化的信徒,我是非常不以为然的,似乎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人才能篡改就等同于不能篡改了,这和把民主当真理的人是一个路数,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超过一半的人投票是不能被控制的,所以是真实民意,这纯粹是扯淡,忽悠和煽动难道不算控制?让我相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还不如相信一个强大的中心。
书中很多例子并不是比特币那样的全局区块链,很多多中心化的部署非常便于实现企业局部的应用,看上去很美好,但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到底气不足,我觉得这并不是真正的区块链,只是个分布式加密记帐本罢了,这样的应用很难说是对互联网的颠覆。真正的区块链那种去中心化的东西可以说是颠覆,但目前除了搞币诓钱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成功的应用。可能主要原因在于这个世界并不是真正民主的世界吧。

戴望舒诗文集by SL
之前对于戴望舒的认识只限于“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完这本书戴望舒的形象就更全面生动了一些。戴望舒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诗坛的重要诗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而他本人也是从法国初期象征诗人那里得来了很大影响,他的名字来自于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含义就是迎取光明。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作虽然不多,但是艺术层面价值很高,一方面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采撷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最终走上了咏唱现实的道路,而他所开创的独特的诗歌风格,兼具了古典诗词的意象美流动美和现代诗的朴素自然;此外诗的内容上,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刻意雕琢但是对仗工整干净,用词用语极为丰富,能看出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在表达的情绪上,大多是抒发个人哀愁伤感,以《雨巷》为极致,但是在抗战爆发以后,他的诗歌呈现出超越了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著名的如《我用残缺的手掌》饱含深沉读起来热泪盈眶。
他不仅是诗人也是诗歌理论家,他认为诗歌有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这一主张为新诗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很多诗歌论文都是受到他内外节奏说的启发衍化而来。戴望舒给中国诗人这样一种启发,象征主义和中国文学传统是有着潜在亲和力的,即象征主义这种绝对异质化的诗歌形态在集译诗和写诗于一身的戴望舒那里终于和中国既有的诗学传统融合起来。戴望舒身上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素养决定了外来的东西难以反客为主,而良好的欧洲文学素养决定了他能够根据新诗建设的需要选取异域的精华。
而戴望舒本人除了是诗人以外,还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翻译家,主要是对法国的著名作家的诗作进行了大量翻译,戴望舒的翻译水平确实很高,翻译过后的诗基本没有翻译腔,还带有中国古典余韵。对于诗歌翻译,他一开始认为“诗不能译”,但是后来长期实践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在《诗论零札》中提到:说“诗不能译”是一个通常的错误,只有坏诗一经翻译才失去一切,因为实际它并没有“诗“包含在内,只是字眼和声音的炫弄只是渣滓,真正的诗在任何语言的翻译里都永远保持它的价值,而这价值,不但是地域就是时间也不能损坏的。翻译可以说是诗的试金石,诗的滤萝。
此外戴望舒还写评论和散文,散文读起来没什么感觉,评论虽然不多但是都很直接犀利,例如“今日作家的创作,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大家露着两个弱点。其一是生活的缺乏,因而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一种不真切的,好像是用纸糊出来的东西。他们和不知道无产阶级的生活同样,也不知道资产阶级的生活,然而他们偏要写着这两方面的东西,使人起一种反感。其二是技术上的幼稚。我觉得,现在有几位作家,简直须从识字造句从头来过。他们没有能力把一篇文字写得通顺,别的自然不用说起。因此,我觉得中国的文艺创作如果要“踏入正常的轨道”,必须经过两条路:生活,技术的修养。“

MBA十日读by 花花
《MBA十日读[第四版]》
书中精选了十项MBA课程必修的核心主题:营销、商业道德、会计、组织行为、数量分析、金融、经营、经济学、战略、MBA微型课程,用“十天”的形式,一天介绍一个主题,并且在每一天的内容中辅以相关案例分析。虽然作者引用的数据和案例稍显陈旧,但其中的道理依然通用。总体来说框架清晰, 表述简明。对于我这个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来说,阅读进程比较缓慢(并不是十天而是30多天),一方面对于想更加深入了解的内容需要去查资料,一方面中间会和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交流学习。另外,许多地方理解起来也有些困难, 尤其是涉及到图表和模型。
如书中前言所述:想攻读MBA学位的人,可以通过此书判断下两年的学习投资是否值得;即将在商学院学习的人,也可以为今后迎接学业上的竞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自己作为前者,通读下来对MBA的课程有了大概的了解,确定了之后需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力求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少有人走的路by 瞳孔如墨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著
这本书的开篇就点明:人生苦难重重。我们要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慎独)、爱(仁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作者用心理医生的身份,结合他多年积累的病例,为我们揭示了在通往心智成熟的道路中,会遇到的种种苦难、挫折,以及应该如何去正视、解决。
第一部分:自律。
这里可以对应儒家修行中强调的自我约束——慎独。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就是自律,并且需要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只有勇于直面困难,才能使心灵健康。自律包括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个人觉得推迟满足感这条非常实用,确实有利于工作和生活。
第二部分:爱。
作者给出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与不爱的区别是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这个观点也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相契合。本部分作者举了很多病例来说明人们对爱的误解。我看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黑道豪门主母。尤其是在某些案例当事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根据作者深层次分析,结合自己的心境,反思自身行为,并做出调整。我想这就是心理学带给生活的积极意义吧。
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
这个部分主要是讲从世界观、宗教信仰角度治疗病人的心理问题。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宗教信仰与世界观,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必须突破自我界限,不断修正我们的“心灵地图”。
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
一些偶然事件的神秘性,虽无法用科学解释,但从心理学分析,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非常大。这些偶然到来的恩典,同样也需要学会接纳。其中懒惰是对抗恩典、制约成长的原罪。回到第一部分的自律,除了做到自律,也要学会主动接受并抓住机遇,或许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总结一下:重塑自我,心智成熟的路,因为艰难而成为少有人走的路,意味着选择这条路,就要冲破固有的思想束缚,充分的面对真实自我,不断的修正“心灵地图”,使自己和身边的人心智成熟,更好的爱与被爱。就算是心灵鸡汤,也是能让人喝完更有力量前行的鸡汤。推荐给心灵遇到困境或者渴望心灵健康的人阅读。

黄雀记by 信陵信陵信陵君呀
《黄雀记》苏童
第一次看苏童的小说,其实说实话这篇小说有些失望,虽然是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品围绕保润,柳生,仙女三个人之间的纠葛展开。
保润的祖父成为串起故事的整条线路,从祖父认为自己丢魂开始,寻找文革时期父母藏骸骨的手电筒,认为这样子可以找到自己丢失的魂魄,从而被送进疯人院,作为孙子的保润承担起照顾祖父的责任。
在这里,保润的纠葛开始了,他遇上与他称兄道弟的兄弟柳生,还有魂牵梦萦的仙女。
祖父因为喜欢到处挖挖,以期寻找到手电筒,为此保润学会了打结,成为疯人院里面的红人,他打的结可以制服疯人院里面所有的人。
保润喜欢上仙女,她是疯人院里面园丁老夫妇收养的孙女。他在柳生的怂恿下追求仙女,无果。仙女属于那类在欲望中迷失的女子,坑了保润八十块钱不换。保润在找钱的过程,柳生的教授下,在偶然的玩闹,将仙女绑在天台上走了,而柳生去天台的时候发现仙女,嗯然后因为欲望驱使下强奸了仙女。
从此三人的纠葛就开始了,仙女报警,柳生因为家里的人脉原因,然后保润变成强奸犯,坐了十年牢。
柳生是个精明的人物,在后面也可以说是获得小人物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因为陷害之事,成为压在在头上挥不去的阴影,保润在这个过程,父亲惨死,母亲远走。仙女因为屈服自己的欲望贪婪,下海。
三个人代表社会转型时期的形象,保润“老实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白得牢狱之灾,柳生精明,敢干,但是却犯法。仙女,其实从小开始她就是向往物质生活,并非穷苦人没有虚荣的权利,只是她完全沦为物质的奴隶。
当然最后他们三个人都没有好结局,看似柳生陷害保润,仙女吊着柳生,物质趋势着仙女,像是符合了黄雀记得题目,他们三个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其实我奇怪,为什么老是陷害“老实人”。
当然全线没有变的只有祖父,他仍然认为自己丢魂,看着这三个年轻人的变化,而只有他是疯的。
看文评说是反映社会时代人性变迁,也许是我浅薄,并没有看出多深厚的意义,只能说一般一般。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by 小野于林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冷战结束后,以政治或者经济意识形态分隔的世界开始新的分化,各国关系开始发展出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了理解日新月异的世界,人们开始寻求并迫切地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而作者提出“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同时也是一本地缘政治分析的教科书。
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现代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
首先,关于文明的来历和发展,有必要进行澄清。文明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东西。现代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现代文明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判断社会的标准,根据它来判断非欧洲人的社会是否充分“文明化”到可以被接受为欧洲人所支配的国际体系的成员。然而,事实上是:存在着许多广义“文明”,它们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文明化"了。简而言之,现代西方标准下狭义文明的标准相对于其他的广义“文明”而言,可能在多元意义上是相当非“文明”化的。
其次,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于世界上的伟大宗教;
第三、事实上,文明正是在“历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意识形态的动荡而幸存下来”。
作者对广义文明划分为六个:
1. 中华文明,“是一个装扮成一个国家的文明”。
2. 日本既是一个国家又是一个文明孟祥星。
3.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紧密联系、但在它是否属于西方的问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
4.西方文明,被用来指以前被称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以欧美为代表,其中还包括俄罗斯(东正教)和新教。
5. 印度文明
6. 伊斯兰文明
7.非洲文明则非常特殊,整个非洲,部落认同感很强烈,未来苏丹或者南非可能成为非洲文明的核心国家。
西方文明的特有产物——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造成的地区的和国际政治的分离,结合西方产生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团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褓守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民主),使得西方文明在输出民族国家冲突基础上又复合了意识形态冲突;
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唯独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利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然而,在其他文明中,赞同和提倡这些价值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对于它们的占主导地位的态度或是普遍怀疑,或是强烈反对。
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19世纪,“白人的责任”的思想有助于为西方扩大对非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统治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普世文明”一词可以指西方文明中的许多人和其他文明中的一些人目前所持有的假定、价值和主张。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作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拒绝主义,如伊朗);接受两者(基马尔主义,如土耳其);接受前者,拒绝后者(改良主义,如中国)。简言之,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权力。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
冷战结束后,宗教复兴席卷许多国家,填补了意识形态崩溃后所留下的空缺。人们并不只靠理性活着。在社会飞速变革的时期,已确立的认同消失了,必须重新界定自我,确立新的认同对于那些面临需要决定我是谁、我属于哪里的人们,宗教给予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宗教群体提供了小的社会群体来替代那些由于城市化而失去的东西。这种意义上来说,非西方宗教的复兴是非西方社会中反对西方化的最强有力的表现。这种复兴并非拒绝现代性,而是拒绝西方,以及与西方相关的世俗的、相对主义的、颓废的文化。它是非西方社会对所谓的“西方毒化(Westoxification)”的抵制。
作者提到未来世界主要文明冲突来自与以儒家和伊斯兰文化联合体(中国-巴基斯坦-伊朗为轴心)共同对抗以美国为代表的基督教西方文明的趋势。并且分析了这两大文化对抗之间无所适从国家或者文化【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是具有一种将其置于某个单一文明中的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而它的领导人却想要将它转到另一个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包括俄罗斯、日本、拉丁美洲、印度、马来西亚、苏丹、澳大利亚等。伊斯兰因为缺乏核心国家,是造成许多相对较小的断层线战争的原因;中国的崛起则是核心国家大规模文明间战争的潜在根源。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不论是东正教,还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关系经常充满风暴,彼此将对方视为外人。自由民主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20世纪的冲突,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持续的、深刻的冲突关系相比较,不过是一种短暂和表面的历史现象。从长期来说,伊斯兰与基督教之间,伊斯兰会占上风。基督教主要是通过使人皈依来传布,而伊斯兰教则通过使人皈依和人口繁殖来传布。现在的欧洲已经显示了这种趋势。
本书立意太过宏大。除了探讨以上国家、意识形态、文明、宗教的发展趋势之外,还对世界地缘政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巴尔干、中东、拉丁美洲历史渊源都有详细介绍。这一部分因为涉及的领域很广泛,无法一一汇总,读者可以找感兴趣部分详读。
总体说来,现代化在全世界提高了普遍认同的文明物质水平,但是对价值观和道德主张,却不存在所有文明统一的标准。如果人类有朝一日会发展一种世界文明,它将通过开拓、寻求和发展文明之间共性而逐渐形成。此处可以参照以糅合多种文化与一体的新加坡人“共同价值观”:
1. 国家先于(民族)群体,社会高于个人;
2.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
3. 个人应受到重视和得到群体的支持;
4. 重视共识而不是斗争;
5. 种族和宗教和谐。
在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更大的冲突,即全球性的“真正的冲突”中,已经在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科学、技术、道德和情感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区块链社会:解码区块链全球应用与投资案例by Tommy
《区块链社会:解码区块链全球应用与投资案例》 龚鸣 著 该书详细介绍了截止16年上半年前的有关区块链技术的投融资案例,特别是全球主要政府,金融大鳄,各行各业主要活跃企业在其各自领域深入合作,研究区块链技术,勇于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对了解区块链概念以及应用有一定的价值,值得闲来粗读。

明朝那些事by 丁维悦
《明朝那些事》整个书共十册,作者以写小说的写法来写历史让人十分新奇。整个十册书看下来一气呵成,但是感觉有些地方作者还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评价某些人物与事件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站在公正的角度,但是这并不妨碍《明朝这些事》是一部好书。
感谢阅读

响马读书
一起手不释卷60年


-长按关注-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83 2018 08 25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