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大瑶山隧道六瑞堂国学讲座之伟哉《孔丛子》(二)-六瑞堂翡翠

六瑞堂国学讲座之伟哉《孔丛子》(二)-六瑞堂翡翠

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家族体系,还有以他为代表延伸出来的儒家哲学体系,都非常的博大。在儒家发展历程中,先秦已降,有两个人非常重要。第一个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对他还有很大的诟病,这源于五四时期的国内知识分子对朱熹思想理论的曲解三棵千年松,而且是非常严重的曲解。
实际上,朱熹的一生是很令人羡慕的,每一个治学的人都会羡慕他。朱熹的一生只做了三件事。第一是闭关修行,第二是读书著述,第三是传道授业。朱子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可以说历史上主要的儒学大家写的书加起来都没有他一个人写的多,朱子“立言”是非常勤勉,非常多产的。除了写书以外,朱子一生主要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教书育人。宋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高峰,诞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作为当时全国规格最高的儒学学术中心,到岳麓书院学习,成为每一个青年才俊的梦想,到岳麓书院讲学,则是每一个儒家学者的殊荣,能成为岳麓书院山长的,必是公认的儒坛领袖。朱熹之前,岳麓书院的山长是湖湘学派的宗师张栻,张栻去世以后,由朱熹接任山长。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在元朝的时候,他的理论就已经成为官方哲学了,后来在日本、韩国,官方和民间都很崇尚朱熹思想。
第二个就是王阳明。王阳明的思想很具有开创性,是整个明朝诞生的最有价值的儒学思想,也是宋明时期对后世影响唯一可以与朱熹比肩的思想。王阳明的思想尽管在中国影响也比较大,但大放光彩是在日本。据说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人手一本《传习录》,蒋介石成为王阳明的“粉丝”,就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发现到处都能看到有人在读《传习录》,出于好奇就买了一本回来看,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恩度说明书,被王阳明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阳明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一个大发展。
从孔子时代传承下来的儒学思想体系和流派,他的家族等等诸多方面,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极。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孔丛子》是一本“孔家杂记”,主要内容是记述了孔子以及弟子、再传弟子等一共九代儒家学人中间的一些顶尖人物的言行。《孔丛子》的作者是秦末山东曲阜的儒生孔鲋,他是孔子的八世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孔鲋不仕,令其弟子叔孙通出仕秦朝纯情校医。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孔鲋经友人引荐,在陈胜手下担任博士、太师,以备咨询。后由于陈胜不能听取规谏,以致起义形势直转而下,最终导致失败,孔鲋在与秦将章邯的战斗中战死,卒年五十七岁。詹雯婷
其弟叔孙通眼见秦朝大势已去,出奔咸阳,先后追随项梁、项羽、刘邦,汉朝建立以后,叔孙通主持制定了礼乐制度,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孔丛子》记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观念,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中有一段说:“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辞富说,非所听也;唯知者不失理。’”意思是是说宰我问孔子,君子崇尚言辞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崇尚道理。学识渊博而不得要领,不是君子所要关注的;辞藻富丽而夸夸其谈,不是君子愿意听闻。只有聪明智慧的人,说话做事才合乎准则。
这段话说的很经典,孔子认为君子要“以理为尚”,这个“理”,指的是非曲直、人情事理。君子不管是学习也好,说话做事也好,都要重视这个“理”,把“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中国人总是喜欢讲“主持公道”“说句公道话”,这个“公道”就是“理”。
“君子以理为尚”的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我们看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学中间,有一个非常耀眼的流派,就是所谓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魅世狂音,在唐代掀起了著名的“古文运动”,一改魏晋时期的浮华绮丽的文风,倡导写诗作文应当回归质朴自由,使唐代的文学气象焕然一新破鞋弃妃。韩愈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以载道”,把弘扬精神、说明道理作为写文章的归宿和目的。这里的“道”翟孝伟,就是指的儒家思想,韩愈的文学思想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宋明时期,成为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坛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流派,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以理为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力之大。
此外,孔子在回答宰我的疑问中,还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治学的“博”与“约”之间的关系问题。通常人们都会认为,博学总是好的,但孔子认为不一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表明孔子认为相对于博学,掌握要点才更加重要。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智者不博,博者不智”,跟孔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什么孔子。老子的观点听起来有一点“反常识”呢?为什么会出现“智者不博,博者不智”的现象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老子的意思是说真正的智者并不是以知识渊博为追求的,那些一味追求知识渊博的并非是真正的智者。这其实是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表达的是相近的意思。智者求理,理向一,所以求理者日损,损则不博。学者求识,追求知识丰富,丰富为多,所以为学日益。智者不博水皮的博客,就是无为的例证,博者不智,就是有为的例证。
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求学求知,是为了成为一个书呆子般的学者,还是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智者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学知识不是为了一味的把知识装在脑子里面,而是为了消化、吸收、利用花间曲。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间,总有人混淆了手段和目的,把知识当智慧,自然就难以领会蕴含在知识中的要点,也就空有满脑子的知识而没有智慧了。
当然土人殿,老子和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说博学不好,他们只是反对那种学知识为“博”而“博”的人。其实不论是我们学文学、学国学、学书法也好,还是学别的什么的东西也好,都要注意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就拿学书法来说,首先你要选定一家的书法,大瑶山隧道持续的学习和训练,不能今天想学欧体、明天想学柳体,后天又想学颜体,东一榔头西一棒,是肯定学不好的,在求学的初期,就要以“约”为主,先把一家的东西弄懂、学透,等有一定基础了,就可以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了,因为这个时候你有鉴别力了,有底子了,学起来才不会盲目,不会迷失掘越二郎。当你能深入领会众家之所长并且能融会贯通,为己所用的时候,就可以“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创新你自己的东西了。
《孔丛子》还讲到了一个跟读书有关的话题,很有趣。子张问曰:“圣人受命白青刚,必受诸天。而《书》云‘受终于文祖’,何也?”孔子曰:“受命于天者,汤武是也。受命于人者,舜禹是也都市游龙。夫不读《诗》《书》《易》《春秋》,则不知圣人之心,又无以别尧舜之禅、汤武之伐也。”意思是说子张问:“圣人秉受天命,一定是受之于天,但《尚书》里却说‘舜在尧帝的太庙里接受了禅让’,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受命于天的君主,有商汤、周武王,受命于人的君主,有舜帝、大禹。不读《诗》《书》《易》《春秋》,就无法体察圣人之心,也没没有办法辨别尧舜禅让与商汤王、周武王攻伐桀、纣的区别李西华。”
子张的提问很有意思,也确实问在了儒家思想的“点子”上。中国关于“天子”的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但使用并不广泛,到了汉代,天子的称谓才开始流行,而为天子思想提供了伦理支撑的正是儒家经典《尚书》。
子张看了《尚书》,自然而然产生了疑问:都说圣人秉受天命,是受之于天的,为什么舜当上天子是受尧帝的禅让呢?如果舜当为天子,凭什么要接受尧帝的禅让?又有什么必要接受尧帝的禅让呢?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没有正面回答子张的问题,而是先区分了“天命”与“人命”两种情况,又分别举了不同的天子登上帝位的不同途径,最后总结说:年轻人,要多读书,不多读书,就搞不懂这里面的区别。也许子张内心很想接着问:多读书了就一定能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或许是他怕老师觉得自己“朽木不可雕”,最终还是没有问。
从孔子的回答里面,我们只能得出一部分信息,就是“受命于天”的帝王,都是通过搞暴力革命登基的,商汤王、周武王都是如此,当他们起兵的时候,提出的口号就是替天行道,把现任的帝王拉下马,而且他们的口号最终也得到了儒家的肯定。另一点是,“受命于人”的帝王ca1589,他们天子的地位也是合法的,也可以被视为“受命于人”,否则尧舜就不成其为圣人了訾金雷。那么这其中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认为,关键在于“圣人之心”,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圣人之心”呢?不得而知,因为孔子认为,不读《诗》《书》《易》《春秋》,说了你也不明白。
其实孔子说的确实有一定道理,有些问题,你如果不多读书,多思考,你就很难弄明白它内在的逻辑。比如中国的古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说明士人懂得选择贤明的君主是智慧,但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把忠心是为臣子的第一美德,那么到底是应该认定一个君主就一忠到底呢,还是应该在发现君主昏庸无能又不听劝谏的时候果断离开呢?像这种问题,也只有多读书,认认真真思考书中的道理,才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间,孔子还是指出了一个读书思考的路向,那就是“圣人之心”,圣人怎样做,取决于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决定着他们是秉受天命,还是狂妄僭越刘庆新,同样,对于人生中的问题温安妮,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我们配得上怎样的人生。
(未完待续) 六 瑞 堂
六瑞堂翡翠文化主题会馆,是集天然翡翠饰品经营、翡翠鉴赏以及茶道、琴艺、花道等古典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会馆,以专营各类高中档收藏鉴赏级翡翠珍品见长。
选购好翡翠
就找六瑞堂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万寿桥路南路399号清荷苑9栋2单元1号
电话:028-81715683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0 2017 08 26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