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大震撼学术文摘丨晋东南地区新见的“下卷昂”实例:坪上汤帝庙西朵殿(上)-美术遗产

学术文摘丨晋东南地区新见的“下卷昂”实例:坪上汤帝庙西朵殿(上)-美术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2期
晋东南地区新见的“下卷昂”实例:
坪上汤帝庙西朵殿
(上)
崔金泽
摘要:晋城市泽州县坪上汤帝庙西朵殿的斗栱上近期辨识出的“下卷昂”这一特殊形制做法,初步可推断为金代遗构,而晋东南地区此前尚未见到同类做法遗存,这一新见案例为已有的下卷昂之流布假说树立了一个新的时空参考点。起源于晚唐西安地区的下卷昂,很有可能是在宋末金初之际、沿“乌岭道”自晋西南地区流传而来。沿着这个思路,未来仍需进一步对相关区域的地上、地下建筑史料进行发掘和整理,这势必会对晋东南这一中国保存早期建筑最为丰富地区的建筑历史认知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筑考古;形制年代学;晋东南;斗栱;下卷昂;遗产化;价值评估
引言
2017年底,笔者在山西省东南部的一次古建筑旅行考察中,偶然发现了一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知的古建筑实例。这座建筑位于晋城市的坪上汤帝庙中,深藏院落一隅,属于正殿西侧的朵殿,虽残破但结构完整,关键节点的形制做法清晰有序。更为可贵的是,其斗栱上遗留了珍贵的“下卷昂”实例。
据徐怡涛先生的研究和定义,所谓下卷昂,是指斗栱中“真昂或仿昂构件的昂头,其底面向顶面卷曲,使昂头下部向上卷起的做法”(图01)。下卷昂最有可能首现于中晚唐前后的今陕西西安地区,继而沿交通线向周边地区扩散。坪上汤帝庙西朵殿斗栱,很有可能标记了此类形制做法在时空流布上一个新的地理区域。

图01/中国现存建筑史料中表现出的三种下昂(或昂状耍头)的昂头类型(引自徐怡涛《宋金时期“下卷昂”的形制演变与时空流布研究》)
1. 坪上汤帝庙概况
清雍正《泽州府志》载:
(阳城县)城西南七十五里,相传成汤祈雨于此,有二泉不竭,与济渎通。宋熙宁九年,河东路旱,通判王伾祈雨获应,遂笺封析城山神为诚应候。政和六年,诏成汤庙额题广渊之庙,诚应候为嘉润公……
清乾隆《凤台县志》载:
……元皇庆年间大旱,诏天下立成汤庙,随时祈祷。而泽州多山,硗确易旱,立祠独众,论者以为始于元时,然宋以前已有专祠,固不自元始。祈雨析城之说讹传已久,则桑林之说亦姑存其旧云。
泽州境内的丹、沁二河多在山谷中,由于山川的阻隔,无法引用水源,因而缺乏发达的灌溉系统,大震撼农业用水多靠自然降水,所以与祈雨相关的神明信仰比较普遍。传说殷祖成汤桑林祈雨的地点在阳城西南的析城山,宋熙宁九年(1076年)通判王伾又在此祈雨灵应,随后朝廷通过扩建庙宇并赐额、封爵的方式将汤帝信仰纳入国家正祀。可见,作为雨神而受到崇拜的汤帝信仰始自宋代以前,并在宋、元之际得到发扬光大。数量众多的汤帝庙及其行宫分布在晋东南的泽、潞地区和豫西北的怀庆府、卫辉府等地的乡村中,而山西泽州一度成为其信仰的中心。

图02/坪上汤帝庙在山西省东南部的位置及其建筑群鸟瞰(作者制图,卫星图片来源:谷歌地球来一斤母爱,2016年2月)
坪上汤帝庙位于泽州县周村镇坪上村(图02)隐隐约约造句。该村坐落在沁河支流——长河东岸的山岗上,汤帝庙位于村西的田地中,大体上坐北朝南(图03、04),距离今天的长河河道约170米,总占地面积约1604平方米。现存庙宇为一进院落式布局:正殿位于中轴线后端,殿前西侧有水井一口,月台上可见零星柱础石,但由于地面铺装已改,无法获知原状;正殿两侧设朵殿,东朵殿坍塌,仅余石柱;院落东、西两翼自北向南分别设配殿和廊庑,前部还有配楼;院落前端为并列的三座小殿,入口设在东殿内,西殿与中殿之间还有一开间过廊,基座下有排水孔一道;院外的中轴线上,紧贴中殿建有一座香亭;此外,院内南侧可见一处建筑基址,结合晋东南一代祠庙布局的特点推测,应为献殿遗址。

图03/坪上汤帝庙建筑群南侧外观(摄影:崔金泽)

图04/坪上汤帝庙建筑群西侧外观(摄影:崔金泽)
2. 碑石、题记及其他文献中体现的庙史沿革
现场的碑刻多被推倒、挪移,很难看清原貌,在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及修缮整理之前,几乎无法全面梳理碑文。基于当前条件下可见的碑石文字,粗略记录——
1)正殿明间的脊枋上,有一处上梁文墨书题记:
时大明弘治拾肆季岁次辛酉伍月有伍日宜用辰时上梁,梓匠□广、□贵重建正殿五间,保佑阖社人等平安、风调雨顺、五谷讽(丰)盈,永为志耳。
另外蹇锡高,正殿南立面明间东侧檐柱柱头刻有题记“郭还施石柱一根”。

图05/明正德十一年《创建成汤庙记》(摄影:崔金泽)
2)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创建成汤庙记》(图05)。此碑倒伏于庙门内,其所记之庙史沿革最为详细,可惜目前仅可见上半段碑身,其余不知所踪,无法通读。碑文重点信息摘录如下:
泽乃古建州,西四十里许曰平上,危峰环绕(碑身断失)……成汤庙创自大金大定癸卯二十四年,按祭□(碑身断失)……林之野,言未既而大雨数千里,其能御大□(碑身断失)……如响。殆至我朝正统间,沁水泛滥,庙址几为所剥。义官郭谅(碑身断失)……不克复存矣。寿官郭纯踵前人芳躅,思歆□(碑身断失)……社东平凤山之麓,石堆之阳,将以避水(碑身断失)……文宣王殿,次及八蜡祠、刲牲有厨、蚕神(碑身断失)……成汤诸神,血食斯土,春祈秋报……
3)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高禖神祠记》。此碑倒伏于院内东配楼下,碑文重点信息摘录如下:
……马村在州西四十里,凤山萃诸山之秀,岗峦拱翠,河水潆带,真迎祥望气之所,祷胤祈福之区。旧有高禖祠在成汤庙之右腋,隘陋倾圮,丹青剥落,弗堪神捿。社首郭狄芳等……会众醵金储材聚工,并鼓楼撤旧构而崇广之,各殿修饰绘事重新……按工经始于天启三年三月,落成于天启五年十一月……
4)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金妆各殿碑记》。此碑倒伏于庙门外,表面有明显新近扰动留下的刮痕,恰好磕去了记载庙宇始建年代的几个关键性刻字。碑文重点信息摘录如下:
……凤邑之西平上里大庙由来已久矣,里人相传自有庙以来,雨旸时若,五谷丰登奇甫倍,美(每)有所祈无不灵应,诚一方之福祠也。考其碑记,创自□□拾壹年,至皇统九年补修之,迄今年久颓坏,非所以肃神祇也。社中公訾总理者八人任重修之事,而阖社诸君子亦各出资财,共勷其费。由是殿宇整饬,□□□□新之……
5)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复起神水碑记》。此碑倒伏于院内献殿遗址北侧,断为两段。碑文重点信息摘录如下:
……至其大庙,环向而谓之曰:是庙也,成汤主之,旧有神水一道,久废不举,二十六年收。积秋夏,补修□物,水从此而复兴。又本庙中有桧树四株,已□□,出得价置买成子坪平地四亩,为住持供億之资,所余银两新立鼓棚叁□、□墙壹道,尽行费,讫今功告竣……
庙宇内外还有四通散落倒伏的石碑,因碑阴朝上,只能看到资助者的名录,而无法获知具体的事件经过。其中,位于庙门内的一通石碑上可见纪年:
民国廿六年十一月初九日……
仔细梳理上述散落在庙宇各处的文字碎片,可以发掘出几处不容忽视的细节信息:
1)《创建成汤庙记》记载庙宇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被迁建到现址,而正殿脊枋的题记显示,这座建筑在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得到“重建”,比汤帝庙迁址“创建”的时间还要早15年;
2)《创建成汤庙记》记载迁址后的庙宇在“社东”平凤山麓,而庙宇现址在今天的坪上村西侧。特洛伊希文另外,《重修高禖神祠记》中出现了“马村”这个概念,它和今天的坪上村是什么关系?
3)《重修金妆各殿碑记》中提到庙宇的始建年代是“□□拾壹年”,并在金皇统九年(1149年)补修,均比《创建成汤庙记》记载的始建年代“大金大定癸卯二十四年”(1183/1184年)更早。
在目前只能“断章取义”的情况下,最有可能同时符合上述三项情况的推测是——今天汤帝庙所在的位置,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建工程之前,已经存在着一组宗教建筑,其始建年代不晚于金代皇统九年(1149年),比迁来的汤帝庙更早。根据《重修高禖神祠记》“旧有高禖神祠在成汤庙之右腋”的字句推测,这组原有的宗教建筑也许正是高禖神祠。至于今天的坪上村是否就是明代指称的马村,则需要进一步的史料发掘才可得知。
迁建之前的汤帝庙,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三或二十四年(1183/1184年),当时正值与祈雨活动相关的汤帝信仰在该地区流传的盛期。其原址位于西侧靠近河流的某处,后因明代正统年间河水泛滥,庙宇基址被洪水侵蚀,当地官员郭谅将其加固修复。查《黄河志》“黄河流域大水决溢年表”,沁河中下游在正统三年(1438年)、四年(1439年)均有洪水记录,也许正与此次水毁有关。
但是这次修复并没能恢复汤帝庙的完整存在。此后,因为认识到原基址无法避免洪水的威胁,当地官员郭纯选择在平凤山山麓的石堆南侧,在一座已经存在的庙宇基础上,迁址“创建”了新的汤帝庙。查清雍正《泽州府志》,郭纯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贡凤台县知县,可证迁建工程正是《创建成汤庙记》碑文之核心内容,当发生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根据《重修高禖神祠记》“并鼓楼撤旧构”的字句推测,迁建后的庙宇合并工程持续了近百年,至明天启五年(1625年)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成为了一座以祭祀成汤为主,并配祀孔子、八蜡(即八种与农业相关的神祇)、蚕神、高(与生育相关的神祇)等圣贤及民间诸神的综合性信仰场所。除了各神殿以外,庙内还曾有神厨等辅助祭祀活动的建筑和设施。

图06/清光绪八年(1882年)《凤台县续志》所附地图中的坪上村及平凤山(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库)
迁建以后的汤帝庙经历了数次重修工程,包括(不限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高禖神殿、合并扩建鼓楼、重新装修油饰各殿;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新装修油饰各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复院内“神水”水道(应与正殿前的水井和前端西、中殿之间的排水孔有关)、购买田产、新建三座鼓棚和墙壁;以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重修等。从《重修金妆各殿碑记》所附捐资名录来看,庙宇的信众远达李家山、宋壁头、杨洼等村社,说明至迟到清代乾隆年间,坪上汤帝庙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被当地百姓俗称为“大庙”(图06)。
1949年以后,庙宇曾被当作周村镇坪上小学使用。2013年,坪上汤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空战极限,同年于庙址设立文物管理处。2016年初,香亭及西南角殿局部坍塌的屋顶被初步修复山贼向前冲,因坍塌而开敞的院墙得到封闭。2016年8月,山西省文物局原则批准了晋城市外事侨务和旅游文物局《关于报审泽州县坪上汤帝庙建筑抢险维修设计方案的请示》,截至2017年底,系统的大修工程仍在筹备中。
3. 西朵殿及同期遗存形制分析和断代研究

图07/坪上汤帝庙西朵殿南立面(摄影:崔金泽)
坪上汤帝庙西朵殿位于正殿西侧,东山墙紧贴正殿,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通檐用二柱。檐柱用八棱石柱,有明显收分。南立面在平槫位置上砌砖墙一道,形成状如“单槽”的平面布局。墙上明间开一门,门板及四颗方形门簪已失,两次间各设破子棂窗(图07)。
3.1. 斗栱

图08/坪上汤帝庙西朵殿南立面明间东侧斗栱正视(摄影:崔金泽)

图09/坪上汤帝庙西朵殿南立面明间西侧斗栱斜视(摄影:崔金泽)
西朵殿南立面斗栱为四铺作,华栱作平出假昂,刻单瓣斜杀华头子。泥道单栱重叠素枋,柱头枋上隐刻慢栱。令栱与泥道栱接近等长,且与替木同做看面抹斜。耍头作爵头状,斜杀内东南大学校歌?。斗欹曲线斜杀内?不出锋(图08、09)。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西朵殿斗栱的昂头采用了下卷昂的形制做法,昂身微起楞,底部刻槽,昂嘴扁平呈“八”字形,此类昂嘴在晋西南地区有多处金代纪年实例,在晋东南地区则比较罕见(图10)。

图10/坪上汤帝庙西朵殿南立面东端斗栱侧视(摄影:崔金泽)
里跳方面,出现了两种做法:明间两组斗栱,梁栿与铺作分离(位于衬枋头栱位上),偷心造,华栱上施头承梁栿;端头两组斗栱,梁栿与铺作绞接(位于耍头栱位上),华栱直接承梁栿,不施绞栿令栱(图11)。

图11/坪上汤帝庙西朵殿南立面东侧斗栱里跳(摄影:崔金泽)
坪上汤帝庙历经重修甚至迁建合并,西朵殿现存的四组斗栱虽然形制较为统一,但也有一些略有不同的扰动构件,包括:部分散斗、齐心斗等斗欹平直;西端斗栱的耍头顶部出锋,与另外三组不同;明间西侧斗栱里跳的压跳构件为单材,端头直截,推测为回收旧料改造而成;上述两组斗栱的耍头上均使用齐心斗,与东侧两组斗栱耍头刻出平盘斗的做法不同。综合以上各点,可知部分小斗,以及西侧两组斗栱在耍头栱位上的构件受到扰动的可能性较大我的书记人生,因此不予纳入下文中针对原构的断代讨论(图12、13)乔治亚布朗。

图12/坪上汤帝庙西朵殿南立面西端斗栱侧视(摄影:崔金泽)

图13/坪上汤帝庙西朵殿南立面明间西侧斗栱侧视(摄影:崔金泽)
3.2. 梁架
该殿的梁架不施补间铺作。东、西两侧及北立面梁柱均被包砌进砖墙中,无从考证。明间两缝梁架用通长四椽栿,其上立蜀柱承平梁,不用托脚。蜀柱下不用合,其上施单材头及替木承槫。平梁上立蜀柱及叉手,不施丁华抹頦栱。明间西侧叉手顶部与头及替木相接,不抵槫,东侧叉手略微抵榑,但变形崩裂,且与大斗榫口脱开,推测并非与典型形制共时的状态。梁架之间,在各蜀柱上施顺脊串(图14、15)。

图14/坪上汤帝庙西朵殿明间西侧梁架(摄影:崔金泽)

图15/坪上汤帝庙西朵殿明间西侧梁架叉手细部(摄影:崔金泽)
结合已有的相关历史建筑分期断代结论,可知:西朵殿斗栱外跳的斗欹曲线斜杀内?不出锋、横栱抹斜、耍头作爵头状且斜杀内?等几种形制的组合形态,在晋东南地区属于金大定年间至金末的年代区间(1161-1234年);斗栱外跳的下卷昂,特别是扁平的“八”字形昂嘴,属于金代初期至金代中后期的年代区间(1115-1234年);斗栱里跳的施?头承梁与施栱承梁并存、栱上不施绞栿令栱的形制组合形态,在晋东南地区属于金大定以后至金末的年代区间(1189-1234年);整体构架上,叉手不抵槫、悬山建筑不施补间铺作的形制组合形态,在晋东南地区虽然属于北宋熙宁至北宋宣和元年间(1068-1119年)的主流做法,但存在的时间下限在金代中后期左右。
将上述各部分年代区间统合分析,找到其交集,可断知坪上汤帝庙西朵殿的整体建造年代应该在大定以后的金代中后期。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前文中由现场碑文、题记推测出的庙史沿革信息,可以得出在现有条件下比较保守的结论:西朵殿现存建筑的建造年代上限应该在金皇统九年(1149年),下限则在金末,大体在1149-1234年左右。
另外,汤帝庙正殿前方的东、西配殿,也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通檐用二柱的悬山顶小殿。斗栱形制为:四铺作单栱,不出昂头,横栱不抹斜;爵头状耍头斜杀内?,上刻两瓣曲线,不用齐心斗;里跳施头承四椽栿,梁头与斗栱绞接。梁架形制为:不施补间铺作;脊榑下蜀柱施单材头及替木;叉手略微抵榑,不施丁华抹頦栱;平榑下蜀柱仅施替木;蜀柱之间用顺脊串。经过同理的形制断代推理,可以初步认为东、西配殿与西朵殿大体上属于同时期的建筑遗存,但年代略晚(图16、17)。

图16/坪上汤帝庙东配殿(摄影:崔金泽)

图17/坪上汤帝庙东配殿南端斗栱斜视(摄影:崔金泽)
总体上看,汤帝庙正殿居后、献殿位于院内远离正殿一侧的总体布局,在晋东南地区也属于北宋至金末祠庙组群的典型做法(图18)。

图18/坪上汤帝庙献殿遗址(摄影:崔金泽)
以上结论也可从文物建筑形制年代学的角度,与碑文的信息进行互证。可以肯定的是,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的迁建及其后的合并工程并没有完全打破原有庙宇的总体布局,部分次要建筑也得到了保留和再利用。因此,虽然有干扰因素,今天的坪上汤帝庙所反映出的金代建筑历史信息怪诞俏女郎,应该还是比较完整可信的。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破题:刍议中国文物古迹的物质性再造问题(上)
破题:刍议中国文物古迹的物质性再造问题(下)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文物保护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46 2017 12 11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