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北京天恒乐活城往事‖经典探秘,曲剧《卷席筒》的前世今生-老泡郑州

往事‖经典探秘,曲剧《卷席筒》的前世今生-老泡郑州


文/王建淞

曲剧《卷席筒》早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好戏。先后被京剧、吕剧、晋剧、越剧、秦腔、山东梆子、二人转等30多个剧种所移植。其中一句唱词:“我家住登封小县,离城二十五里曹家湾……”充分说明,这场戏出自登封、产于登封、唱自登封我眼中的曹操。那么,它产于何时?何地?又如何唱红了呢?使众多观众不得而知了。
笔者早在15年前,带着这一系列问号,采访了该剧的改编者之一何国正及其了解内幕的有关人士。为让更多的人弄清戏剧《卷席筒》的来龙去脉,笔者再次撰写此文章,以飨读者。
戏剧《卷席筒》明末清初期间流传于豫西一带,剧中主要描写了唐代登封县曹家湾村的曹保山一家从家庭锁事、到闹出人命,曹保山历尽生活的苦难,最终得中头名状元,以及小苍娃替嫂坐牢等一系列故事经过。
这台戏一直流传了数百年。但这台戏的作者究竟是谁,已无证可考,一说是在明清时期,大多戏班儿都会编戏,他们根据某一个较典型的故事,就能编出一场戏来;一说是,在登封曹家湾确有像戏中描写的那样的故事。后人认为曹保山一家所发生的事情值得留于后世,让人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便由曹家湾一名文化人特以将曹家的事编成了一部戏,因其中故事非常感人,便广为流传下来。

至于曹家湾有没有曹保山及小苍娃其人,更是说法不一。有的说,曹家湾就是今天的大冶镇朝阳沟村。但如今的朝阳沟没有一家姓曹的万蒂妮老公,这个村在过去就叫曹村,是后来《朝阳沟》出名后改曹村为朝阳沟。据朝阳沟村一些老年人说,这个村的人过去都姓曹,就是因为曹保山中状元,当了大官,后来因犯了国法,被家灭九祖,因怕受株连极品掌门,曹家湾的人都改姓赵了。
还有人说,曹家湾确有曹保山其人,如今在朝阳沟村里还存有上院、下院遗址,离村西南方向1公里许还有座幺婆山,曹保山的后娘,(即后幺婆),死后就埋在这里,为教育后人,引以为戒,就叫此山为幺婆山了。

以上传说,均没可靠的事实根据和文字记载,不管怎么说,《卷席筒》这出戏的确已经唱红全国,并有了它真正的改编者和著名演唱者。那么戏剧《卷席筒》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红起来的呢?事情还得从五、六十年代说起。
1952年在登封文化馆工作的何国正,虽仅有25岁,但他从小就喜爱戏剧工作。1954年县文化馆接收赵保和文村戏班儿,正式成立登封县曲剧团,由何国正负责剧团工作。当时这个剧团出外演出也演《三贤传》。何国正感到这场串词连台戏故事不错,但在有些情节上演的太罗嗦,有些台词也很庸俗。比如在这场戏里曾有这样一段苍娃娘与苍娃的对话:“苍娃,苍娃,你往哪儿去了?”“我上俺老娘坟里钓鳖去了。”“喊你才不答应哩?”答:“怕鳖听见。”“你不会站起来极致桌面。”“站起来怕鳖看见。”像这样俗气的台词,在戏里多处出现。虽然也赢得了观众的笑声,但不是被艺术的感染而笑,笑的是戏的庸俗。

1959年下半年,何国正便与县曲剧团的编剧李国章商议开始着手酝酿改编《卷席筒》这部戏,具体有何国正执笔。因当时他们有剧团,随时改编随时排练随时出演,经过多次反复编改,已基本完善。国家著名作家、著名剧作家李凖当时在登封住队体验生活,他看过《卷席筒》后,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其中戏中苍娃有一段“再不得摘酸枣把嵩山上,再不得摸螃蟹到黑龙潭,再不得……”的唱词是李凖修改出来的。
剧本,剧本郑佳君,一剧之本。《卷席筒》戏的改编使登封县曲剧团红极一时守门员打一字。再加上演员调配的好,演技出众。当时这部戏的主演是李敬宾演苍娃,张巧珍演张氏,孟淑梅演后幺婆,吕柏合演曹保山,罗仁义演县长,李少白等演二解差。登封县曲剧团走南闯北不论是到大城市还是到乡村念故乡简谱,都深受观众们的欢迎藏马熊,曾在河南省人民剧院演出一连四场《卷席筒》,整个剧院座无虚席,掌声四起贺舒婷。《河南日报》等多家报纸均在显要的位置报道《登封卷席筒无懈可击》、《登封人演登封戏》的新闻,还配发评论《卷席筒》戏的文章,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全场录音,并多次播放傅延龄。

1961年河南省著名演员王善朴到北京参加全国文艺工作会议,国家文联主席曹禺曾到过登封,观看过《卷席筒》戏。他对王善朴说:“你们河南有一部以丑角为主演的《卷席筒》戏,这是一部好戏谭雅文,很有推广价值。”王善朴回河南后,将这件事与相关领导和文艺圈有影响的知名人士讲了此事。为此,河南省文化厅专门召开了一次戏剧《卷席筒》研讨会。与会戏曲界的知名专家们对这部戏又给予了高度评价。
1963年,国家著名导演谢添、陈方千等到登封马寺庄拍摄《龙马精神》电影。这些名导演在登封观看了《卷席筒》,均对该剧的剧情和演技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即决定要将《卷席筒》搬上银幕。并对拍摄电影的演员、选景及音乐设计进行了多次筹划、研究,最后拍板,定于1964年初在登封开拍《卷席筒》。

拍摄《卷席筒》电影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绪,但1964年全国“小四清”运动开始于杨芳鑫,导演谢添受到冲击。何国正曾致信谢导,谢导也表示到秋季摄制组就来登封。但因种种原因拍电影的事最终未成现实。
随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北京天恒乐活城吉克杰拉,《卷席筒》戏被定罪,指责戏中有段苍娃的唱词是:“奉母命小南庄前去讨帐,讨回来百两银豆柴小犬,交与爹娘罗琦琦,这一次的生意有了指望,与二老商量商量跑趟洛阳。”说苍娃参加讨帐,放高利贷,苍娃是地主羔子,剧团是为地主羔子歌功颂德。1967年12月登封何国正以及县曲剧团的其他领导和演员均被关在牛棚里反蔡继伦省,并多次挨打、游街康同璧。就这样剧团被解散,《卷席筒》戏也被冷落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得到了复兴,《卷席筒》戏又有了希望。但原登封县曲剧团的大部分演员都被调到开封地区曲剧团,也有一部分去其它剧团或洗手不干了。登封的《卷席筒》让登封原剧团原班人马来演唱已经很难组织。尽管不少演员曾作过很大努力,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吴仁宝葬礼。

1979年初,郑州市曲剧团开始排练曲剧《卷席筒》,并在郑州各大剧院相继演出。由海连池演苍娃,使《卷席筒》大大走红。1981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曲剧《卷席筒》系郑州市曲剧团演出,但没有编剧的名字明末1625。1982年曲剧《卷席筒》剧本由黄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署名是:何国正、李国章整理。再后来《卷席筒后传》是由郑州市曲剧团的续编。
(根据王建淞先生戏曲文献编辑,张威凯有删节)

编辑:智森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75 2017 11 07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