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南京审计学术文摘丨再话前朝金粉事:名妓肖像的隔代重绘与“秦淮八艳”的后世塑造(上)-美术遗产

学术文摘丨再话前朝金粉事:名妓肖像的隔代重绘与“秦淮八艳”的后世塑造(上)-美术遗产
《美术学报》2018年第1期
再话前朝金粉事:
名妓肖像的隔代重绘与“秦淮八艳”的后世塑造
(上)
赵琰哲
内容提要:晚明颜值才情兼备的青楼女子不仅有传奇事迹,亦多有肖像小影留存。本文即以《董小宛像》《顾横波夫人像》《柳如是像》等画像为关注对象,着重讨论名妓肖像在后世的流传与重绘,及从摹本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后世文人对前朝往事的追忆与想象。
同时指出,“秦淮八艳”意象的塑造亦非明末人所为,而是晚清文人在《秦淮八艳图咏》一书将金陵名妓群体加以凝炼所提出的晚近概念。负责图绘八艳小像的叶衍兰曾观赏并临摹过晚明名妓肖像的后世传本,并将之化用在《秦淮八艳图咏》之中。在借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理解,进行改绘与再创造。
关键词:名妓肖像 秦淮八艳 后世 重绘 塑造
晚明,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家国变幻、朝代交替的特殊氛围使得当时文人普遍认为女子最具“天地清淑之气”,正如编撰《古今女史》的晚明文士赵世杰所言:“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
相比于闺秀名媛,在发展自身才情方面走的更远是晚明的风尘女子,尤其以秦淮河畔、金陵旧院中的冶艳之姿最为著称。她们既有才情灵气,又带钢肠侠骨。明末清初的文士志士多为其赋诗写传,图绘肖像。如冒襄为董小宛作哀婉情挚的《影梅庵忆语》,龚鼎孳《白门柳》以传奇笔法述说与顾眉的情缘,吴伟业所作《赠寇白门》《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等,字里行间皆透露出寇湄、陈圆圆、卞玉京等金陵名妓尚侠重情的气质。其实,晚明名妓尚侠重情的气质,不止为当世文士所倾倒,在稍晚些的文人墨客心中依然能够引起共鸣。
1. 丽影再现:晚明名妓肖像的隔代重绘
明末清初秦淮河畔的佳人倩影,不仅流转于当时文人墨客的交游圈中,还于后世不断被画家所摹绘,勾起人们心中的昨日重现。《董小宛像》《顾横波像》《柳如是像》等皆为其中代表。
1.1. 《董小宛像》

图01/清 周序 董小宛像 轴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乾嘉时期画家周序所作的《董小宛像》(图01)便是一幅后世临仿之作。董小宛,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陈丽峰名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苏州人。性好清静,每到泉林山壑就眷恋不舍,因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凝月诛仙。董小宛才艺出众,能诗善画,尤擅抚琴。后脱籍正名,成为冒襄宠姬。冒襄于董小宛亡故后,曾作《影梅庵忆语》怀念。
周序,原名周鸣,字琴生。在其所作《董小宛像》上有其自题:“临董小宛小象(像),野桥属琴生周序。”另在题字下方钤印一方——“琴生仿古”。由此题跋及钤印可知,《董小宛像》应是周序临自前代画家的仿古之作。
那么,此画原本为何人所作?周序在仿画时是否有原画作为底本对照参看?对于这一疑惑,画中另一位乾嘉时期文士凌霄的题跋可以解答:
是图原本为萧尺木作,题句亦吴梅村墨迹。余于庚申秋得之白门珠市,今春偶置行箧,携游东亭,琴生借临数过,此幅颇得其概,野桥居士爱而珍之,宜矣。甲戌中秋,芝泉凌霄识。

图02/清 顾见龙 摹吴伟业像 轴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从凌霄这段题跋中,我们可得知诸多信息。首先,周序《董小宛像》在临仿时是有底本参照的,原作为“萧尺木”即明末清初 “姑孰画派”画家萧云从所绘。另外,在萧云从所绘《董小宛像》上还有“吴梅村”即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题跋。(图02)吴伟业作为明朝官吏出仕清朝,成为“贰臣”,世人多认为其在气节上有亏。而吴氏自身亦背负着道德愧疚,使得其在见到秦淮河畔的金陵名妓时,多有同为天涯沦落人之感怀。
虽然现在我们不得见萧云从《董小宛像》原本,亦无法得见其上吴伟业题跋原貌,但后世文人姚功立在得到周序临本后,将萧云从画上吴伟业题跋全文照录下来,题写在周序《董小宛像》之上:
射雉山头一笑年,相思千里草芊芊。偷将乐府窥名姓,亲击云璈第几仙。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钿毂春郊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京江话旧木兰舟,忆得郎来系紫骝。残酒未醒惊睡起,曲栏无语笑凝眸。青丝濯濯额黄悬,巧样新妆恰自然。入手三盘几梳掠,南京审计便携明镜出花前。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夫婿病愁多。乱梳云髻下妆楼,尽室仓黄过渡头。钿合金钗浑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录吴梅村题句,麓樵姚功立。
此诗被收入《吴梅村全集》,名为《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并序》。诗文中暗含了对明亡清兴的感叹及对南明小朝廷的讽刺。
根据凌霄、姚功立的题跋,我们可以大概还原《董小宛像》临本的图绘过程:工诗擅画的乾嘉时期文人凌霄于庚申即嘉庆五年(1800年)秋日,在“白门珠市”即金陵烟花柳巷购得萧云从《董小宛像》。甲戌即嘉庆十九年(1814年)春天,凌霄携带萧云从《董小宛像》四处云游,被其友人周序数次借来临摹,临本亦有多幅。在诸多临本中,现今此本凌霄认为“颇得其概”,最能体现萧云从原本之形似与神韵。至于为何要临摹萧云从《董小宛像》,则是来自与凌霄、周序皆有交谊的“野桥居士”姚功立的嘱托。在得到周序所绘《董小宛像》临本后,姚功立颇感满意,不仅“爱而珍之”,还亲自在周序临本上题写了原画中吴伟业感叹董小宛的长篇诗句,以求最大程度地还原萧云从原本之面貌。
那么,这位晚明名妓到底相貌如何?虽然如今不得见萧云从原本,但从周序“颇得其概”的《董小宛像》临本中,我们亦可大略见斯人面容。画中的董小宛为半身像,面庞呈四分之三侧面,眼神斜望画外。画家以精工之笔勾勒其柳叶弯眉,细长凤眼,朱唇小口。只见其微微含笑,手拈兰花,低头嗅闻,颇为文雅清丽。同时,画家又以层叠墨色表现其松挽云鬓,乌发上簪两支翠绿发钗,色彩与手中之兰相互呼应,耳戴白色坠子,颇为时尚娇俏。画家又以钉头鼠尾描的写意顿挫方式表现其身着外衫。整件罩衫衣色素净,仅在衣衽交叠处隐约露出一点桃红色抹胸,似有若无的引发着观者遐思。
其实明末清初江南妇女的流行妆饰,大多是由青楼中的女子所带动的,尤其名妓更是风尚的创造者与流行的推动者,就连达官贵人家的妇女也如法炮制。冒襄就常为董小宛制作新衣——“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这种时装打扮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亦与画中衣衫堪有一比。
1.2. 《顾横波夫人小影》
在晚明名妓中,不止董小宛,“横波夫人”顾眉也常出现在后世画家笔下。
顾眉,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又名顾媚,字眉生,号横波,人称“横波夫人”。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人。顾眉琴棋书画皆擅长,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嫁文士龚鼎孳后情意甚合,生活美满,婚后改名徐善持,晚号智珠、善才君等。在晚明金陵名妓中,顾眉可谓是其中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受清廷诰封为“一品夫人”。
现今虽未曾得见与顾眉同时期的画像流传,但有两幅极为相似的后世临本存世。

图03/清 金礼嬴 顾横波夫人小像 卷 纸本设色 私人藏
其中一幅为乾嘉时期的闺阁画家金礼嬴所临绘的《顾横波夫人小影》。(图03)金礼嬴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前后,卒于嘉庆十一年(1806)至嘉庆十二年(1807)前后。山阴(今绍兴)人,字云门,号云门内史、昭明阁女史等。她工诗文,现尚有《舟泊莫泾搨东坡三过堂诗》《寓居武林门外红桕山庄云山如画诗以写之》等诗文传世。金礼嬴自幼娴熟翰墨,长于图绘佛像仕女、山水花卉等题材。嫁于嘉兴文士王昙为继妻后,夫妇二人同研丹青,共进才情,颇有兴味。金礼嬴所临摹《顾横波夫人小影》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春日,即其二十五六岁之时,也是比较少见的后世女画家对于前代名妓的摹绘。金礼嬴此画虽为临本,但颇有影响,并对后人的临仿发挥了很大作用。
另外一幅则是晚清画家张溥东所摹的《顾横波夫人小影》。(图04)画作中有张溥东自题:

图04/清 张溥东 顾横波小像(画心部分) 卷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顾横波夫人小影。乙卯春日,云门女史临。辛卯花朝,张溥东于虎林寓庐,为榆园主人许迈孙重摹。
由张溥东题跋可知,此画为重摹本,作于光绪十七年(1891)花朝。花朝,俗称百花生日,也称“花神节”、“女儿节”,一般在农历二月间。
画面引首有秀水文士沈景修所题“眉楼遗馥”四字,沈氏还另题曰:
昔金云门女史曾摹横波夫人小象(像),今迈孙复请画工重临摹本,属(嘱)张雨生补图,予为题其卷首。
由张溥东与沈景修二人题跋可知,此本《顾横波夫人小影》所摹绘的对象并不是原本,而是前文提到的乾嘉时期女画家金礼嬴的临本,实为金氏临本的再临本。画中顾眉像是延请职业画师所绘,背景树石为张溥东补图。这种由职业画师描绘人物面像,再由文人画家补绘坡石花卉的合作方式,在明清二代也极为常见。另外,画家张溥东为了忠实于金本,还将金礼嬴临本中“顾横波夫人小影。乙卯春日,云门女史临”的题跋也一并加以临写保留。
那么请画家重摹《顾横波夫人小影》的是何人?题跋中已反复提及,为“榆园主人许迈孙”。许增,字迈孙,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杭州人,为清末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书画家。
《顾横波夫人小影》重摹本绘成之时,许氏已是年六十八的垂垂老者。为何要请人摹写此画?画中题跋没有透露任何信息。不过颇为有趣的是,据说榆园主人许增有妾六七人,皆来自青楼妓院,而长住榆园中的只两三人,其余之人则如“梁上燕”般时来时去,许增亦不以为忤真夏竜。然妻妾众多,难免发生争执。传闻许氏曾对亲友说:“妾妇伎俩,无非一哭、二饿、三上吊。逾此,则黔驴之技穷矣。唯有纠缠不休者,最为可厌,则唯有以一‘忍’字应之麻姑传奇。”若以此揣摩,许氏之所以邀请画家重摹《顾横波夫人小影》,可能源于文人与妓女间情愫纠葛之传统,与其在古画中寻求自身经历的呼应有关。
摹本绘成后,许增颇感得意,广邀好友观赏并题跋。在此摹本卷后拖尾处,可以看到当时文人如沈景修、谭献、俞廷瑛、叶衍兰、张景祁等人应邀所写的诸多题识。如沈景修作七言绝句一首赞美画中人顾眉:“拥髻添香画阁深,玉梅花下夜停琴。六朝流水浑无恙,一寸秋波一寸心。”俞廷瑛则称赞画家技艺传神,堪比周昉——“还惆怅,传神周昉,已共梅魂葬。”谭敬作词一阙,上半阙和龚鼎孳《满庭芳》——“人与江山并是柔。六朝新乐府,梦前游。玉梅花下月如钩。扶香影,幽绪上眉头。”下半阙特别提及龚鼎孳的元配夫人、明朝曾两次受封为孺人的童氏——“柳下白门秋。几番欢笑罢,几番愁。内家妆束倚风流。尚书老,怊怅旧妆搂。”关于童氏,明末清初文人余怀曾在其《板桥杂记》中这样记述:“龚入仕本朝,历官大宗伯。童夫人高尚,居合肥初百军,不肯随宦京师。且曰:‘我经两受明封,以后本朝恩典,让顾太太可也。’顾遂专宠受封。呜呼!童夫人贤节过须眉男子多矣!”谭敬在一首词的上下阕中分别抒写龚鼎孳与童氏寻书网,颇有些将二人类比、凸显童氏气节的意味。
《顾横波夫人小影》原作面貌如何、为何人所绘?今不得见,亦不得知。不过从两幅面貌十分接近的后世摹本(金礼嬴本、张溥东本),可以稍加推测。画幅大半为园林景致,描绘了瘦皱漏透的太湖奇石与舒朗横斜的花树翠竹。横波夫人顾眉表现为正面半身像宫小路瑞穗,以中轴对称的构图方式勾画出其端庄姿容。顾眉像是晚明名妓中唯一以正面像示人的肖像。画中的横波夫人年纪偏大,头梳松鬓扁髻曾子丹,衣着简约规整,低眉顺眼,下颌丰满,妆容清雅tj福特,衣饰朴素,身形掩映于树石之间天和追风膏,表情淡然地直视观者。从画中年龄来看,此时的顾眉早已不再是周旋于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当属于脱籍从良嫁归于龚鼎孳之后。出嫁之后的顾眉被龚视为“亚妻”赵逸岚,改姓徐,名善持,世称徐夫人。加之龚鼎孳出仕清朝后,顾眉被加封为“一品夫人”,地位荣显。身份地位的转变亦带来自我认同上的变化,亦可解释顾眉像缘何采用闺秀惯用的正面像来表现。
1.3. 《柳如是像》
在“秦淮八艳”中惧魔症候群,后世画像为数最多、传播最广、题咏最繁的当属柳如是。
柳如是,浙江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一说原姓柳),名隐(一说隐雯)。字靡芜,后改名是,字如是。又以佛典中有“如是我闻”之语而号“我闻居士”。柳如是年少时周游四方,与众多男性文士交往。她才情出众蜀山新剑侠,精通音律、舞蹈,书画、诗文亦颇为出色。嫁于钱谦益后,钱取柳姓郡望,称之为河东君,世间又以其学问见识称她作柳儒士。著有《湖上草》《戊寅草》等。

图05/清 毕琛 柳如是像(《红豆花图诗册》之一) 册页 常熟博物馆藏
流传至今的柳如是后世小影面貌各不相同,禹之鼎本、吴焯本、余集本、程庭鹭本、顾苓本、管筠本、高垲本、毕琛本(图05)、顾大昌本、改琦本、叶衍兰本等等,不一而足。据说还有一幅柳如是画像保存在其女儿手中,惜此本无后人临摹便携式小岛,原迹也已毁失。这些画作本身的真伪与流传、图像原本与后世摹本的关系颇为复杂,尚待进一步梳理。就像主形象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整身坐像,二为圆月形半身像,三为半身道装小像,四为儒生冠服小像。其中表现最多也最为特别的是身着儒生冠服、男装扮相的柳如是像。
晚清画家顾大昌笔下的《柳如是小像》即是如此劳瑞侯登。(图06)画像不设背景,仅以圆形为框。柳如是头戴黑色头巾,身着蓝色长袍,作男装打扮,双手掬于胸前。只不过其面容依然俊秀,柳叶弯眉,细长凤眼,朱唇小口。脸庞微呈斜侧麦迪逊小镇,眼神望向画外,

图06/清 顾大昌 柳如是小像 卷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如此突破自身性别的男装扮相来自于柳如是年轻时的真实经历。那是发生于崇祯十三年(1640)的一段传奇往事。彼时的柳如是还叫作杨爱。她乔装为男士,化名“柳是”,造访大文人钱谦益的书斋半野堂。此次拜见与对谈改变了杨爱的姓名及命运。她被钱谦益娶为夫人,改名柳如是,又称河东君,身份与地位不同往昔。正如清代文士赵翼在观赏柳如是画像之后作《题柳如是小像》所言:“女假男装访名士,绛云楼下一言契。美人肯嫁六十翁,虽不须眉亦奇气。”
嫁给钱谦益后的柳如是,虽然身份地位有所改换,但未曾改变的是其男儿之气。她仍旧穿着文人袍子四处拜访,公开谈论政务,讨论军事谋略,推崇女将领梁红玉,这也使其获得“儒士”的绰号。而且柳如是在诗文书画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特质,大胆的草书挥洒与实景山水的描绘,突破了一般女性书画家的擅长领域。(图07)

图07/清 柳如是 月堤烟柳(局部) 卷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于闺阁画家受惠且受限于家庭,名妓画家的才情出众则正因为她们具有更广阔的交游阅历与施展空间。她们较少受到礼法的阻碍,身心相对独立自由,这对于书画艺术才能的养成与发挥至关重要。正如陈寅恪在谈及柳如是及其同时名姝之所以善吟咏、工书画,“推其原故,虽由于诸人天资明慧,虚心向学所使然,但亦因其非闺房之闭处,无礼法之拘束,遂得从容与一时名士往来,受其影响,有以致之也。”
在柳如是圆形画框上方,有棱伽山民顾大昌书写的题跋:
河东君初访半闲(此字点去,应为“野”——笔者按)堂小像。偶检得刘彦冲先生手录《我闻室诗》数首,因橅柳君小像,并装一处。惜余目昏手颤笔墨恶劣,不能为柳传神,聊存一稿,他日当倩名手再画耳。辛未三月,棱伽山民记。
由题跋可知,顾大昌作此画的时间是在同治十年(1871)三月,机缘是源于得到其师“刘彦冲先生手录《我闻室诗》数首”,有感而发故而兴起作画之意。但顾大昌此画并非自创,而是摹仿前人之作,并将刘彦冲书写的柳氏诗文与自己所摹作的画像装裱在一处,以示感怀。若以绘画技巧来论,顾大昌所绘小像笔力较弱,称不上佳作,正如其自言“惜余目昏手颤笔墨恶劣,不能为柳传神”,只能“聊存一稿”,权当纪念。但从另一方面来理解,我们可以此了解晚清文人所能见到的柳氏肖像面貌及其流传与接受情况。
《我闻室诗》即为柳如是诗集,在此画像之前的长卷迎首处即有嘉道年间文士刘彦冲所手书的《我闻室剩稿》(图08),抄录了《春日我闻室作》、《鸳湖舟中送聚沙老人之新安》、《西泠二首》等柳如是诗作,其中还有录有一首《半野堂初赠诗》,约略记述了钱柳二人初见时的场景:

图08/清 顾大昌 柳如是小像卷前迎首 卷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元规更不同。一室茶香开淡黯,千行墨妙破冥濛。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刘彦冲在抄录柳如是诗文剩稿后所发出的感慨,颇耐人寻味:
河东君今体诗,从贝磵香录本抄得,匆匆只择其尤者。我闻室诗颇得诗人用笔,非寻常粉黛中所能者,抑蒙叟为之润色否耶?诗不多,然自可传。薛素素稍前颇擅文翰。
刘一方面称赞柳如是的诗文水平颇高,“诗不多,然自可传”,“非寻常粉黛中所能者”,将其与年代稍早些的名妓薛素素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正因为柳氏诗文水平颇高,也使得刘彦冲怀疑是其夫钱谦益为之加工润色。根据卷后尾纸上顾大昌所言:“此纸是刘彦冲先生节录河东君诗,谛观字迹大约庚子、辛丑时笔也。”可知刘彦冲抄录诗文的时间,应于道光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间。
顾大昌在将自绘柳如是小像与刘彦冲诗文抄稿装裱在一处后,不断请文人欣赏并题跋。顾大昌自己首先感叹人世间各色人等,“好德好色好勇好货,各有所偏好”。那么,柳如是在其中具于什么位置?(图09)

图09/清 顾大昌 柳如是小像卷后拖尾 卷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文士齐学裘在同治十年观看《柳如是小像》后,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贪生者不生,乐死者不死。打破生死关,灵光照千纪。昔日章台柳,依依实可怜。如何历冰雪勉谕儿辈,高节竟参天。巾帼愧须眉,从容成大节。优钵现曇华,清潭印皓月。
齐学裘直将“贪生者”与“乐死者”指对钱谦益与柳如是,暗讽了明亡后柳如是力劝钱谦益投江殉国而钱借故水冷不肯赴死的往事。齐氏感叹昔日依依可怜的章台柳在面对生死大节时,尚可做到勘破生死、从容赴义,而名满天下、世所敬仰的一代文豪竟不能,真为其感到羞愧。同样的喟叹还见于徐坚所题观跋——“一池清水照红颜,劝死曾闻大节娴。”以及潘钟瑞在光绪三年(1877年)所题观跋——“人非昔日章台比,诗要千秋巾帼看。”在这些后世文士看来,柳如是早已不再是依附于人的青楼女子,而成为历经世事冰雪、气节胜过男儿的巾帼英雄。
富有美貌才情并具传奇性的晚明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舒阅小说网,在有清一代依然不断勾起文人墨客的情思幽想。晚明名妓的后世摹本,不仅补充了画作原本未曾流传的遗憾,更体现出后世文人对前朝往事的追忆与想象,突显出这些美丽女子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字中之天:傅山及其书画艺术(上)
字中之天:傅山及其书画艺术(下)
怀抱观古今:乾隆朝仿古绘画风格及其与内府收藏的关系
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文物保护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81 2019 01 17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