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安惠美大家|钱钟书讲宋诗(一)-成蹊馆

大家|钱钟书讲宋诗(一)-成蹊馆
编者按:本文是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一书的序言。由于原文较长,故分三次推送。本次推送的是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宋代诗歌反映历史和社会的几种方式,并指出了它们在反映内容和方式上的缺陷。钱先生行文流畅,才气横溢,尽管某些地方明显能看出特殊时代的痕迹(《宋诗选注》初版于上世纪50年代),但钱先生凭借自己的“自作聪明”,尽量显示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高明的见识。

《宋诗选注》序(一)
关于宋代诗歌的主要变化和流派,所选各个诗人的简评里讲了一些;关于诗歌反映的历史情况,在所选作品的注释里也讲了一些。这里不再重复,只补充几点。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时期的统一和稳定,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说法[1]姚尚武。不过,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2]。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曾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那张卧榻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夜梦。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3]。此外,又宽又滥的科举制度开放了做官的门路,既繁且复的行政机构增添了做官的名额,宋代的官僚阶级就比汉唐的来得庞大,所谓“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4];北宋的“冗官冗费”已经“不可纪极”[5]。宋初有人在诗里感慨说,年成随你多么丰收,大多数人还不免穷饿:“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6]最高增加到一百倍的收成只是幻想,而至少增加了五倍的冗官倒是事实,人民负担的重和痛苦的深也可想而知,例如所选的唐庚《讯囚》诗就老实不客气地说大官小吏都是盗窃人民“膏血”的贼。国内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因国际的矛盾而抵触得愈加厉害;宋人跟辽人和金人打仗老是输的,安惠美打仗要军费,打败仗要赔款买和,朝廷只有从人民身上去榨取这些开销,例如所选的王安石《河北民》诗就透露这一点,而李觏的《感事》和《村行》两首诗更说得明白:“太平无武备,一动未能安……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 ,“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新,平时不为备,执事彼何人……”[7]。北宋中叶以后,内忧处患、水深火热的情况愈来愈甚,也反映在诗人的作品里。诗人就像古希腊悲剧里的合唱队铃木美妃,尤其像那种参加动作的合唱队,随着搬演的情节的发展,歌唱他们的感想,直到那场戏剧惨痛的闭幕、南宋亡国,唱出他们最后的长歌当哭:“世事庄周蝴蝶梦,春愁臣甫杜鹃诗!”[8]
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色各样。单就下面选的作品而论,也可以看见几种不同的方式。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书名:名家名选典藏
下面选了梅尧臣的《田家语》和《汝坟贫女》,注释引了司马光的《论义勇六札子》来印证诗里所写当时抽点弓箭手的惨状。这是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考许多历史资料来证明这一类诗歌的真实性,不过那些记载尽管跟这种诗歌在内容上相符,到底只是文件,不是文学,只是诗歌的局部说明,不能作为诗歌的惟一衡量。也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详细刘傲,但是诗歌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产生了又强烈又深永的效果。反过来说,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么,虽然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例如下面王禹偁《对雪》的注释里所引的李复《兵餽行》。因此邹明皓,“诗史”的看法是个一偏之见。诗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
下面选了范成大的《州桥》,注释引了范成大自己的以及楼钥和韩元吉的记载来说明诗里写的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发生而且也许不会发生。这是另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使我们愈加明白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事实,因此不能机械地把考据来测验文学作品的真实,恰像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算不得考据,或者变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风的考据,所谓穿凿附会;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9]。南宋的爱国志士最担心的是:若不赶早恢复失地,沦陷的人民就要跟金人习而相安,忘掉了祖国[10]。不过,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从韩元吉的记载里,看得出北方虽然失陷了近五十年,那里的人民还是怀念祖国[11]。范成大的诗就是加强地表白了他们这种久而不变、隐而未申的爱国心,来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所以那样真挚感人。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书名:中学生文学阅读必备书系
下面选了萧立之的《送人之常德》,注释引了方回的逸诗作为参照,说明宋末元初有些人的心理是:要是不能抵抗蒙古人的侵略,就希望找个桃花源去隐居,免得受异族的统治。这是又一种反映方式的例子。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虽然跟直接感慨时事的诗两样,但是诗里的思想感情还会印上了作者身世的标记,恰像一首咏物诗也可以诗中有人,因而帮助读者知人论世。譬如汪藻有一首《桃源行》,里面说:“那知平地有青云,只属寻常避世人……何事区区汉天子,种桃辛苦求长年!”[12]这首诗是在“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崇道教求神仙的时候作的[13],寄托在桃花源上的讽喻就跟萧立之诗里寄托在桃花源上的哀怨不同。宋代有一首海外奇谈之类的长诗、邹浩的《悼陈生》[14],诗很笨拙,但是叙述的可以说是宋版的桃花源[15]。有个宁波人陈生,搭海船上南通泰县一带,被暴风吹到蓬莱峰,看见山里修仙的“处士”贾思乐,是唐末避乱来的,和“中原”不通消息:“‘于今天子果谁氏?’语罢默默如盲聋”;这位陈生住了一阵子阿雷奥拉,又想应举做官——“书生名利浃肌骨,尘念日久生心胸”——因此那个处士用缩地法送他回去,谁知道“还家妻子久黄壤,单形双影反匆匆”,陈生就变成疯子。邹浩从他的朋友章潜那里听到这桩奇闻,觉得秦始皇汉武帝求仙而不能遇仙,陈生遇仙而不求仙:“求不求兮两莫遂李子峰吴昕,我虽忘情亦欷歔;仲尼之门非所议,率然作诗记其事。刘嘉楠”邹浩作这首诗的时候,宋徽宗还没有即位,假如他听到这个新桃花源的故事,又恰碰上皇帝崇道求仙、排斥释教,以他那样一个援佛入儒的道学先生,感触准会不同,也许借题发挥,不仅说“非所议”了。邹浩死在靖康之变以前,设想他多活几年,尝到了国破家亡的苦痛,又听得这个新桃花源的故事。以他那样一个气骨颇硬的人,感触准会不同,也许他的“欷歔”就要亲切一点了。只要看陆游,他处在南宋的偏安局里面,耳闻眼见许多人甘心臣事敌国或者攀附权奸我叫术士,就自然而然把桃花源和气节拍合起来[16],何况连残山剩水那种托足之地都遭剥夺的萧立之呢?
宋代的五七言诗虽然真实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却没有全部反映出来。有许多情况宋诗里没有描叙,而由宋代其他文体来传真留影。譬如后世哄传的宋江“聚义”那件事,当时的五七言诗里都没有“采著”,而只是通俗小说的题材,像保留在《宣和遗事》前集里那几节,所谓“见于街谈巷语”[17]。这些诗人十之八九从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经过科举保举,进身为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在民族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有爱国的立场;在阶级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反对苛政,怜悯穷人,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不过,假如人民受不了统治者的榨逼,真刀真枪地对抗起来,文人学士们又觉得大势不好,忙站在朝廷和官府一面。后世的士大夫在咏梁山泊事件的诗里会说官也不好,民也不好,各打五十板[18];北宋士大夫亲身感到阶级利益受了威胁,连这一点点“公道话”似乎都不肯讲。直到南宋灭亡,遗老像龚开痛恨“乱臣贼子”的“祸流四海”,总想起宋江这种“盗贼之圣”来,仿佛为后世李贽等对《忠义水浒传》的看法开了先路。在北宋诗里出现的梁山泊只是宋江“替天行道”以前的梁山泊,是个风光明秀的地区[19],不像在元明以来的诗里是“好汉”们一度风云聚会的地盘[20]。

《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丛书名:钱锺书集
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种风气,韩愈、白居易以来的唐诗里已有,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播。元初刘壎为曾巩的诗辩护,曾说:“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兴寡陈苦,先生之诗亦然星碎时空。故惟当以赋体观之,即无憾矣。”[21]。毛泽东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以近代文艺理论的术语,明确地作了判断:“又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同时,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如范仲淹的诗里一字不涉及儿女私情,而他的《御街行》词就有“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样悱恻缠绵的情调,措词婉约,胜过李清照《一剪梅》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像朱淑真《断肠诗集》里的作品,实在浮浅得很,只是鱼玄机的风调,又添了些寒窘和迂腐;刘克庄称赞李壁的“悼亡”诗“不可以复加矣!”[22]可是也不得不承认诗里最深挚的两句跟元稹的诗“暗合”[23]。以艳体诗闻名的司马槱,若根据他流传下来的两首诗而论[24],学李商隐而缺乏笔力,仿佛是害了贫血病和软骨病的“西崑体”。有人想把词里常见的情事也在诗里具体地描摹,不过往往不是陈旧,像李元膺的《十忆诗》[25],就是肤廓,像晁冲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26],都还比不上韩偓《香奁集》里的东西。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注释:
[1] 郝经:《陵川文集》卷十《温公画象》,赵汸:《东山先生存稿》卷一《观舆图有感》第四首自注温永毅。
[2] 《剑南诗稿》卷十二。
[3]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卷五十四载吴伸《万言书》里还引了宋太祖那句话来劝宋高宗不要“止如东晋之南据”。
[4] 宋祁《景文集》卷二十六《上三冗三费疏》。
[5]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宋冗官冗费”条。
[6] 张咏《乖崖先生文集》卷《悯农》。
[7] 《李直讲先生文集》卷三十六。
[8] 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二十四《题黎芳洲诗集》引了这两句,还说:“所谓长歌之哀非耶?”。
[9] 参看亚理斯多德《诗学》第一千四百五十一(乙)、一千四百六十(乙)。《左传》宣公二年记载鉏麑自杀以前的独白,古来好些读者都觉得离奇难以相信,至少嫌作史的人交代得不清楚,因为既然是独白,“又谁闻而谁述之耶?”(李元度《天岳山房文钞》卷一《鉏麑论》)。但是对于《长恨歌》故事里“夜半无人私语”那桩情节,似乎还没有人死心眼地问“又谁闻而谁述之耶?”或者杀风景地指斥“临邛道士”编造谎话。
[10] 例如《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卷六十八载杨造“乞罢和议疏”讲到沦陷的人民黄勇深,就说:“窃恐岁月之久九带犰狳,人心懈怠。”
[11] 参看辛启泰辑《稼轩集钞存》卷一《乾道乙酉进美芹十论》里“观衅”第三。
[12] 《〈浮溪集〉拾遗》卷三。
[13] 黄震《黄氏日抄》卷六十六。
[14] 《道乡集》卷二。
[15] 这桩奇闻当时颇为流传,例如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就有详细的叙述,还说:“又闻舒信道尝记之甚详,求其本不获。”南宋初康兴之《昨梦录》记杨可试兄弟被老人引入“西京山中大穴”,内有“大聚落”,可供隐居;也正是桃花源的变相。
[16]《剑南诗稿》卷二十三《书陶靖节桃源诗后》:“寄奴谈笑取秦燕,愚智皆知晋鼎迁;独为桃源人作传,固应不仕义熙年!”
[17]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载龚开《宋江三十六赞》。
[18]魏禧《魏叔子诗集》卷一《读〈水浒〉》第二首:“君不择臣,相不下士,士不求友,乃在于此!”
[19]例如宋庠《元宪集》卷十《坐旧州亭上作,亭下是梁山泊,水数百里》:“长天野浪相依碧,落日残云共作红;鱼缶回环千艇合,巷蒲明灭百帆通”;韩琦《安阳集》卷五《过梁山泊》;苏辙《栾城集》卷六《梁山泊》,又《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第五首:“菰蒲出没风波际,雁鸭飞鸣雾雨中;应为高人爱吴越,故于齐鲁作南风。”
[20]例如《元诗选》三集庚陆友《杞菊轩稿·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十七《分赃台》(参看李贽《焚书》卷五“李涉‘赠盗’”条),朱彝尊《明诗综》卷五胡翰《夜过梁山泊》,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卷五载丘海石《过梁山泊》。
[21]《隐居通议》卷七。
[22]《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五。
[23]《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四。
[24]陈起《〈前贤小集〉拾遗》卷五《闺怨》。
[25]见《墨庄漫录》卷五。
[26]《具茨先生诗集》卷十三。
版本依据
《宋诗选注》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8页。
图片来源
网络
往期推荐
悦读|钱锺书先生笔下的浦安迪教授
悦读|周汝昌先生解诗的两种错误倾向
悦读|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大家|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六)

更多精彩内容泽美道,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成蹊馆(chengxiguan2018)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79 2018 01 02  
« 上一篇 下一篇 »